「放屁」有冇比較大方得體o既講法牙?
屙屎可以話「大便」、「出恭」
屙尿可以話「小便」、「解手」等等。
回答 (2)
理論上,「放屁」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根據生理學的研究,在大腸存在著大約有100種以上約100萬億個細菌,這些細菌在食物分解過程中,會產生某些氣體。在正常情況下,胃腸道內氣體隨著腸道本身的蠕動而由肛門排出,即俗稱的「放屁」了。
腸氣主要的來源有兩種,其一60~70%是吞食進入的空氣,其一30~40%是某些較難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在經由細菌消化而產生額外氣體。事實上,屁的成分中80%左右是「氮氣」,其次2~19%為「二氧化碳」,少數則為氫氣、甲烷、氧氣;而其中無臭氣氣體占了99%。健康人每天亦有不等次數放屁現象,其頻率由每天6至20次不等,其排氣量亦在每天500至21000毫升之間。
「甲烷」是臭屁的主要的成分,其餘則是氨、氧化硫、靛基質、糞臭素、揮發性胺、揮發性脂肪酸(只占 1%左右),主要是由於某些厭氣菌以及大腸桿菌等腐敗菌,在分解蛋白質時所產生惡臭的氣體。
基本上,屁的成分與個體所攝取的食物種類有關,如薯類或蘿蔔類食物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所形成的屁往往響聲如雷但並不臭。反之,一旦食用動物蛋白質、蛋類、大蒜、豆類、花椰菜過多,則會產生硫化氫、糞臭素(甲基(口引)(口朵))及(口引)(口朵)(skatole及indole,兩者皆為蛋白質分解所形成的色氨酸衍生物)等惡臭氣體,也因此會放出奇臭難聞的屁。
此外,屁本身也會自行消失,一旦個體忍著不放屁,屁就會經由腸黏膜吸收入回血液循環中,然後經由尿液排泄出來。一個有趣的問題:「屁是否會向上從口中放出,即所謂的的打嗝?」;事實上,由於胃及十二指腸交界的幽門處括約肌,能夠防止「屁」由大小腸逆回到胃裡面,換言之「打嗝」並非「放屁」。
如何促進腹部手術後能夠放屁順利?則必然是外科醫生最所期盼的。手術前一天應僅攝食易消化食物(如流質),在手術當天早上應禁食並浣腸,手術後不要求注射過多的止痛針;在病情以及體力許可之下,可在手術24小時後,在床上活動四肢,甚至可下床活動,但必需要留意腹部縫合傷口的裂開,如此可以減少或避免腸粘連的後遺症。此外,中醫師認為按壓某些穴道(如足三里)會有促進胃腸蠕動的功效,也不妨試之。
在日常生活中,要減少放屁(尤其是臭屁),應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如細嚼慢嚥、不狼吞虎嚥、不食過飽以及不要一時大量攝取能產生氣體的食物。常見能導致細菌發酵形成氣體的食物包括有乳糖、麥芽糖、果糖、啤酒、豆類、香蕉、玉米、白蘿蔔、馬鈴薯、蛋類,甚至大麥及燕麥;而植物性碳水化合物所產生的「屁」較不會有惡臭味;假若在臨床上,腹脹合併放屁並伴隨著腹瀉,甚至體重減輕,就要考慮是否存有潛在「消化吸收不良」的病症,甚至腸道癌症。
為何放屁會響?肛門括約肌主要功能是防止糞便的滲漏,當在排便時肛門括約肌會全力張開,但在放屁時其僅放鬆一點;而一旦個體在用力放屁時,就會使肛門黏膜振動,而發出較大響聲。屁聲大小則取決於排屁速度以及屁容量,老年人之所以排屁較多,主要是由於其肛門括約肌因老化而變得較為鬆弛罷了。
除此之外,某些慢性疾病如心臟血管疾病、肝膽胰疾病、腎臟疾病、
糖尿病,甚至內分泌疾病(尤其甲狀腺低下症)以及長期使用某些藥
物(如鎮咳藥、降血壓藥、抗憂鬱藥),亦會影響胃腸道的收縮蠕動
,而導致打嗝、腹脹及放屁。
仲有好多可叫放屁
無屁:腹部手術後,如果數天內病人不放屁──無屁,即說明病人的腸蠕動還未恢復正常,病人還不能進食。如腸梗阻,肛門停止了排氣,也會無屁。
多屁:當肛門排氣大大地超過平時,就是多屁。原因可以是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胃部疾病。有時攝入過多的澱粉類和蛋白質類的食物,或習慣性吞嚥動作過多,攝入較多的空氣,也會引來多屁。
臭屁:屁奇臭難聞,往往是消化不良,或是吃了過多的肉食,或是進食了大蒜、洋蔥、韭菜等含有剌激性氣味食物;或是有病,如腸道發炎症、消化道出血、晚期腸道惡性腫瘤病等。
2008-05-30 17:50:24 補充:
講真,放屁我唔覺有咩別名,同埋我最多都係可提供放屁GE知識
2008-05-30 17:51:26 補充:
沒屁沒咩別名(本人認為)
參考: 屁沒咩別名
收錄日期: 2021-04-11 15:50: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30000051KK0087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