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 語釋

2008-05-29 5:08 am
孔子行道而息,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 子貢請往說之,畢辭,野人不聽。 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請往說之,因謂野人曰:『子不 耕於東海,吾不耕於西海也,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說, 相謂曰:『說亦皆如此其辯也,獨如嚮之人?』解馬而與之

我想知佢ge解釋同一d特別ge字詞解釋,thanks

回答 (1)

2008-05-30 12:04 am
✔ 最佳答案
孔子行道而息,馬逸(1),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2)。子貢(3)請往說之(4),畢辭(5),野人不聽。有鄙人始事孔子者(6),曰:“請往說之。”因謂野人曰:“子不耕於東海,吾不耕於西海也,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野人大說(7),相謂曰:“說亦皆如此其辯也(8),獨如向之人(9)!”解馬而與之。
――節選自呂不韋(10)《呂氏春秋•孝行覽•必己》(11)
註釋:
1) 逸: 狂奔。
2) 野人: 種田人。今常用義:指未開化的人。文中古義:種田的人,農民;如“野人取其馬”。
3) 子貢: 孔子的學生,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擅長辭令。
4) 說(shu): 勸說,說服。
5) 畢辭: 話都說完了。畢:盡。辭:言辭。
6) 鄙人: 指邊遠地區的人。今常用義:謙詞,對人稱自己。文中古義:指邊遠地區的人;如“有鄙人始事孔子者”。
7) 說: 通假字 - 悅,高興;如文中的“野人大說”。
8) 辯: 明白。今常用義:辯論。文中古義:清楚;如“說亦皆如此其辯也”。
9) 獨: 豈,哪裡。向:剛才。
10) 呂不韋(?--前235年),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南)人。先為陽翟大商人,後被秦襄公任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繼任相國,號為“仲父”,掌秦國實權。秦王政親理政務後,被免職,貶遷蜀郡,憂懼自殺。
11) 《呂氏春秋》:呂不韋掌權時組織門客編纂,計26卷,內有12紀、8鑑、6論,共160篇,為先秦時雜家代表作。內容以儒道思想為主,兼及名、法、墨、農及陰陽家言,匯合先秦各派學說,為當時秦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理論依據。

語譯:
孔子行進中途休息,馬卻跑了,吃了人家的莊稼,農民扣住他的馬。子貢(以能言善辯著稱) 請求前往說服那農民,話說完了,那農民不聽。有個剛剛跟隨孔子學習的人說:“請讓我去跟他說。”就去對農民說:“你不在東海耕作,我不在西海耕作,(但兩地的莊稼卻長得一個模樣) 我的馬怎能分別得出而不吃你的莊稼?”那農民大喜,相互說:“說服者都是如此的雄辯啊!哪像剛才那個人!”解開韁繩還給他馬。
寓意及個人感想:
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能言善辯,但局限在人文文化或上流社會,讓他去和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民交流,他一定會引經據典,拋詩引句,道理講透,好話說盡了,馬也沒要回來,反而那個跟隨孔子學習的邊遠地區的人只說一句話,馬就要回來了,可見對話也講究藝術,只有以對方能接受的事實,講清道理,才能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其實不同階層、種族、職業、和區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特徵,不能憑藉已有知識經驗判斷所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和別人交流,就得了解對方的種族、文化、職業、區域等文化特徵,找到對話交流的平台,用對方熟悉的事物、道理去交流,這樣才能成功。

由於你沒有說明要那些特別的詞語的解釋,故此引用了網址所提供的部份注釋,以及加入了寓意和感想,仍希望以上資料能令你了解原文。
參考: 網上+自己意見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37: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28000051KK0273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