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銀河系中的恆星,像我們的太陽,它的半徑是70萬公里,把太陽和我們的距離,除上太陽的大小,剛好是108,是一億倍。就像台北的網球和一顆在菲律賓的網球,即使瞄準著丟,也很難撞在一起。但是幾千億顆恆星構成的一個集團、系統,靠萬有引力繞在一起,我們稱它為星系。而我們地球這個星系稱做銀河系,這個星系的大小大約是5~10萬光年,而星系間的距離大約是百萬光年。
也就是說,星系彼此間的距離,是它自己大小的幾倍而已,所以星系很容易撞在一起。可是星系是由一些恆星組成的,但如果星系撞在一起會怎麼樣呢?星系是由很多恆星和空氣組成,因為恆星很難撞在一起,於是當它們中間的氣體撞在一起,就會攪成一團。
太陽系包含了太陽、行星、衛星、灰塵、雲系等。太空裡的雲氣因為萬有引力縮在一起,一旦溫度升高,強作用力發生作用,就會產生核反應。如此,它們便可靠自己的氣體釋放出能量,有了能量後氣體就會跑得很快,彼此間就可以撐住。這個撐住的力量抵擋了向內的萬有引力,產生了一個處於平衡狀態的氣體球,這個自己會發光的球就是恆星,一如我們的太陽。太陽的溫度很高,有1500萬度,太陽內部會行核反應,將這些能量釋放出來;但到了外層,溫度不夠高,便沒有了核反應,可是來自內部的能量還是能抵擋萬有引力,把自己撐住。太陽是很擠的氣體,我如果在地球上拿起1c.c.的水,重量就大約是一公克,鐵則約有7~8公克,但是在太陽內部的氣體,1c.c.就有150公克了。
http://sa.ylib.com/noteasy/noteasy_show.asp?CourseType=1&CourseNo=14
2.想要認識這種力嗎?這種普遍萬有的力,不會在你我生活中缺席。你的體重,就是因為你受到地球拉你的萬有引力作用,如果沒有這種力,每個人都將會「坐」「立」難安,連睡覺都會飄浮在空中,看看太空人在微重力影響下的活動便可了解。假使有可能讓我們到其他天體上去,屆時體重會變的和地球上不一樣。有的天體上會輕如鴻毛,有的天體上則會重如泰山。至於為什麼感受不到周遭其他物體對我們的引力呢?這是因為和地球相比,其他物體對我們的作用力都顯得太小,全都可以忽略。
我們生活在地球周遭的大氣中,這些大氣也是因為地球對氣體的吸引力,而把它們保留下來的。不過地球的引力並不算太大,因此質量較輕的氫、氦等氣體還是會飄散出去。至於月亮,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就無法抓住氣體,因而月球上並無大氣。
萬有引力也會增加我們和太空訪客—隕石撞擊的機率,地球的引力導致平均約六千萬年會被直徑約十多公里的隕石撞擊一次,目前猜測這種撞擊可能會招致地球上生物的大規模毀滅,例如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恐龍滅絕,便很可能是這種原因造成的。相較之下木星的引力更大,它在太陽系中扮演著吸塵器的角色,可以吸引比較多的隕石。如果太陽系中沒有木星,地球遭遇上述毀滅性撞擊的機會會提高一萬倍,平均約六千年就會發生一次撞擊,這對生物的演化而言是相當不利的。
萬有引力定律的發展到了牛頓可謂登峰造極,世界好像變成一個大機器,一切都有定數。可是當這個理論在科學家心目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地位之後,許多預測上的小誤差也讓追求精益求精的科學家感到困擾。後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推出之後,改採另外的角度來思考「萬有引力」,他認為質量會造成空間的扭曲,所謂「引力大」代表著空間扭曲量大,引力小則空間近似「平坦的」。當光經過扭曲的空間時,不再遵循直線前進的法則,而有其特定的偏折路徑。
雖然這種從「幾何空間」來解釋的說法,與之前「二物相吸產生引力」的觀念非常不同,但是計算結果二者大都非常接近,略有差異的地方則是牛頓敗陣下來,這包括了水星近日點的進動量、利用日蝕測量太陽附近恆星的位置等。這下可讓科學家領教到「登高山復有高山,出瀛海更有瀛海」,科學的進展著實讓人大開眼界。
萬有引力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它的作用從周遭事物到遙遠天際,影響所及包括身邊的現象、太陽系的環境,甚至還可能決定宇宙最終的命運。透過對這個議題的了解,可以認識到科學的發展是從渾沌而逐漸清楚,從直觀描述進而分析預測,同時了解到當探索對象更加擴大時,舊有的理論可能面臨修正或挑戰,科學家永遠都要用開闊的胸襟去面對難以預料的發現。
http://www.nsc.gov.tw/_NewFiles/popular_science.asp?add_year=2007&popsc_aid=12
有關太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