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哈密瓜 - 歷史背景
中國只有新疆和甘肅敦煌一帶出產哈密瓜.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古基群發掘的晉暮中,出土有半
圖片參考:
http://a1.att.hoodong.com/07/17/01300000115366121057174452972_s.jpg
哈密瓜個干縮的哈密瓜,在另一座唐墓中又出土兩塊哈密瓜皮。這說明早在1000多年以前,新疆已有哈密瓜的種植,並且曾被列為貢奉皇帝的珍品。清初張寅之在其所著《西征紀略》中更是繪聲繪色地描寫了他在河西走廊目睹當時專給皇帝運送哈密瓜的一番情景︰“路逢驛騎,進哈密瓜,百千為群。人執小兜,上罩黃袱,每人攜一瓜,瞥目而過,疾如飛鳥。”如此派頭,足與唐時從南方給唐玄宗、楊貴妃萬裡飛馬貢荔枝的盛況相媲美了。
哈密瓜之名始於康熙年間,則是有籍可據的。清《新疆回部志》雲︰“自康熙初,哈密投誠,此瓜始入貢,謂之哈密瓜。”光緒年間進士、翰林院編修宋伯魯的一首詩《食哈密瓜》更是再清楚不過的重述了哈密瓜入貢得名的這段史實︰龍磧漠漠風摶沙,胡駝萬裡朝京華,金箱絲繩慎包匭,使臣入獻伊芳州瓜,上林珍果靡不有,得之絕域何其遐,金盤進御天顏喜,龍章鳳藻為褒嘉。
哈密瓜分佈面廣。全疆十三個地區和自治州 普遍都有種植。名產區東疆有哈密,南疆有伽師以及吐魯番盆地 的吐魯番、鄯善和托克遜三縣。北疆的米泉、石河子、沙灣都是後起之秀。吐魯番和伽師素有哈密瓜鄉之稱。
早在元、明時期,哈密瓜已廣為種植。元初李志常在《長春真人西遊記》贊道︰甘瓜如枕許,其香味蓋中國未有也。
天山南北的多數綠洲,都可以種植哈密瓜。全疆現年產鮮瓜約50萬公頓。哈密瓜的著名產區為吐魯番盆地、緊鄰沙漠的南疆伽師、麥蓋提、皮山、於田和北疆下野地、精河、五家渠等地。其中以吐魯番地區所產之紅心脆甜瓜最為出類拔萃。這種瓜現已成為退場門的高檔商品(售價高出一般水果二到四倍)而遠涉重洋。瓜的外形呈長卵圓,重2─3公斤,皮色灰綠而果柄處布有粗網紋,瓜肉色如晶玉,甘美肥濃,芳香醇郁,細脆爽口。咬上半牙,唇上就像抹上一層粘粘的蜜糖。由於這類甜瓜以鄯善縣東湖一帶所產者最優,故俗有“新疆甜瓜甲天下,東湖甜瓜甲新疆”注說。
哈密瓜之所以品性優良,自然與新疆的土壤、水利、氣候有密切關係,而新疆農民千百年來累積下來的栽培甜瓜的豐富經驗,更是哈密瓜得以不斷發展的重要條件。
進貢哈密瓜
“馬撥”馳送。清朝各驛站,設有軍台和營塘,駐有軍隊,另外,每站還有馬撥。馬撥,就是專門在各驛站飼養往來馬匹的馬夫。每天到規定時刻,馬撥子便將喂好的馬,備好鞍韉,帶好轡頭,牽到大路邊等候,驛騎身背公文或貢品,飛馬到跟前,翻身下馬,又縱身上馬,揚鞭而去。如要進貢哈密瓜,那就得增加驛騎和馬匹,哈密瓜用竹筒和木匣裝好,換人換馬,晝夜不停地馳送。
是駱駝馱運。從清光緒年間的進士、翰林院編修宋伯魯的《哈密瓜》這首詩可以看出,哈密回王進貢哈密瓜,先將瓜包好,再用“金箱絲繩”裝好,一站一站,馱送至北京。
馬車運送。哈密回王將貢品用馬車運至甘肅界,甘肅的各州、府、縣便派民夫、馬匹、車輛等,一站一站地接送,晝夜不停,經陝西、河南、河北而到北京,沿途州縣民夫,稍有懈怠,即被鞭打,一路累死馬匹不計其數。
哈密瓜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