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個火燒連環船故事+曹操係華容道走佬D
回答 (2)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軍南下荊州,劉琮投降,後再乘勢討伐孫權。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三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孫劉聯盟
起初,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抗曹。後劉琮投降曹操,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劉備聽從魯肅勸說,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余人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諸葛亮向劉備請纓隨魯肅往東吳向孫權求救。
諸葛亮到達柴桑時(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勸降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以張昭為代表的東吳群臣主張投降,而諸葛亮和魯肅主張抗曹。孫權處於進退維谷的狀態,他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可又擔心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
諸葛亮為孫權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他指出(一)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定可取勝。
在軍事會議上,張昭為首的群臣建議投降曹操,孫權雖然不滿,但不置可否。會後,趁孫權如廁機會,魯肅偷偷跟到孫權身邊,指出:「我們(他與張昭等人)投降後還可謀一官半職,那將軍(孫權)呢?」孫權漠然不語,於是魯肅建議召回在鄱陽的周瑜共商對策。《演義》對魯肅多所貶抑,史實上魯肅具有高度的政治遠見,孫權也非常欣賞。
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後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
在南岸的孫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同時劉備也自蜀山向烏林進發。盟軍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併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劉備軍追之不及。曹操幸得張遼,許褚等接應,得以脫險。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後方不穩,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樂進駐襄陽。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影響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反對曹操的人稱之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它諸侯自然在政治正確性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顯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進攻荊州南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今湖南永州)四郡投降。後來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HY
曹操至江陵後,立即採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
賈詡認為攻佔荊州的目的已經達成,勸說曹操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佔地,可是曹操並沒有理會他的建議。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于禁、張郃、朱靈、李典、張遼、馮楷等七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淵駐守江陵,以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曹操親率一部連同新附荊州之眾順江而下,攻打東吳。
起初,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抗曹。後劉琮投降曹操,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劉備聽從魯肅勸說,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諸葛亮向劉備請纓隨魯肅往東吳向孫權求救。
諸葛亮到達柴桑時(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勸降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以張昭為代表的東吳群臣主張投降,而諸葛亮和魯肅主張抗曹。孫權處於進退維谷的狀態,他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可又擔心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
諸葛亮為孫權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他指出(一)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定可取勝。
在軍事會議上,張昭為首的群臣建議投降曹操,孫權雖然不滿,但不置可否。會後,趁孫權如廁機會,魯肅偷偷跟到孫權身邊,指出:「我們(他與張昭等人)投降後還可謀一官半職,那將軍(孫權)呢?」孫權漠然不語,於是魯肅建議召回在鄱陽的周瑜共商對策。《演義》對魯肅多所貶抑,史實上魯肅具有高度的政治遠見,孫權也非常欣賞。
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後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
召回周瑜後,周瑜如上述剖析局勢,並認為給他精兵三萬,就可打敗曹操。於是孫權當眾拔劍切下桌角說:「再敢說投降者,如此桌。」
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周瑜率領的軍隊在樊口與劉備會合。然後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曹軍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曹操不得不把軍隊「引次江北」,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雙相對峙。
周瑜部將黃蓋建議火攻:「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建議,並即決定讓黃蓋用詐降接近曹操戰船。黃準備了十艘蒙衝鬥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
時值隆冬,多刮北風,但按氣象規律,幾天嚴寒日過後,以常見有少暖之日,風向亦或變為東風,南風。據說,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208年12月7日)這一天,晴空風暖,傍晚南風起,及至午夜風急,黃蓋以準備的船艦出發,順風駛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在南岸的孫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同時劉備也自蜀山向烏林進發。盟軍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併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劉備軍追之不及。曹操幸得張遼,許褚等接應,得以脫險。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後方不穩,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樂進駐襄陽。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收錄日期: 2021-04-15 14:54:1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26000051KK0210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