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兩者之間的分別如下:
佛教的 "空"
緣起性空
名、色跟識這三種,就如同這三支槍,必須互相依賴,然後才會成立、繼續運作,只要去掉其中的一支,能不能存在?它就會垮掉。「譬如三蘆」就是三支竹竿,「立於空地,展轉相依」大家是互相依賴而得豎立,如果你抽掉其中一支竹竿,其他的二支,就沒辦法單獨存在,它就會垮下來。「若去其二,一亦不立」一樣「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這裡最主要的比喻,就是「真空妙有」的意思。我們的覺知是覺知、還存在,修行是要破除自我的意識,不是要破除那個覺知,不要用頭腦在理解無我、用頭腦在理解「空」。
所以,解脫是要從自己開始,然後慢慢的去擴及。此經的含意很深,要進入深觀,才能體悟「識」是什麼?「識」如何形成?此關如果參不透,就會在「阿賴耶識、如來藏識、真常唯心」裡面繞,不入裡面繞的,也是死死抓著「自我」不肯放,然後大談「無我」,這裡的含意很深,大家要慢慢的去體會。
由四大(地、水、火、風)聚合而形成有形質的色身,但四大一定是覆裹於空(名),有機生命體才會誕生、存在。名色組合成有機生命體的剎那,起了變化--「識」於是產生。注意這裡的名、色跟空,這裡巧妙的這一種關聯,識一增長,名色也會加速增長。以生理學的理解角度,在精蟲跟卵還沒有結合以前,胎兒是不存在的,當精蟲跟卵一結合之後,這時候的卵就不是原來單純的卵,叫做受精卵;一有受精卵之後,它就會開始不斷的變化變化,由「一」,本來還沒有結合以前,胎兒不存在,它是空、它是零,當它結合之後,就是一個一,然後它會開始進行細胞的分裂,它會由一個受精卵,然後慢慢的分裂、分裂,一然後變成二、四、八……,不斷的一直變、化變化。
道教的 "無"
自 然 與 無 為 一 致 : 道 教 主 張 清 靜 無 為 。 道 沒 有 作 為, 不 下 命 令 , 不 加 干 預 , 卻 生 育 發 生 萬 物 。 做 到 無 為 ,便 與 道 相 合 , 達 到 自 然 的 境 界 了 。 老 子 說 過 , 最 好 的 世 代 , 臣 民 只 知 道 有 那 麼 個 領 導 , 次 一點 的 便 去 親 近 他 讚 美 他 , 再 次 一 點 的 , 是 畏 懼 他 , 更 差 的 便 欺 侮 他 。 這 是 因 為 他 的 誠 信 不 足, 人 民 自 然 不 相 信 他 。 好 的 領 導 處 事 悠 悠 然 不 輕 易 發 號 施 令 。 事 情 辦 成 了 , 百 姓 都 說 : 我 們本 來 就 是 這 樣 的 。 ( 第 十 七 章 : 太 上 , 下 知 有 之 , 其 次 , 親 之 譽 之 , 其 次 畏 之 , 其 次 侮 之 。悠 兮 其 貴 言 。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謂 我 自 然 。 ) 這 就 是 說 , 讓 百 姓 和 萬 物 都 依 自 己 的 本 性 去 生養 運 作 , 發 展 變 化 , 在 上 者 無 為 , 在 下 便 各 遂 自 然 之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