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救人/救災故事

2008-05-26 2:53 am
中文故事比賽,想找一個古代救人/救災故事來講,以應近日四川地震。煩請各位幫忙想想有否一些傳統中國的相關故事。謝謝!

回答 (1)

2008-05-27 2:53 am
✔ 最佳答案
勤政愛民的廉吏宋湘
宋湘一邊赈災,一邊組織府官吏,下到各地,組織災民生産自救。他把官署遷至災區,親自督導災民,重建家園。他不顧自己年歲已高,每天起早貪黑,風餐露宿,與民衆同吃一桶野菜雜糧粥,同民夫士卒共睡一間大草房,卷起衣袖長袍督戰在築城複田的工地上。

宋湘(1756—1826),字煥襄,號芷灣,梅縣白渡鎮象湖村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參加廣東鄉試,高中第一名舉人(解元)。嘉慶四年(1799)進士及第,選翰林院庶吉士。
嘉慶十八年(1813),宋湘時年57歲,他放棄了京城舒適的生活,日夜兼程,赴曲靖任職。
那時,曲靖地區遭受百年一遇的連日暴雨。僅一天工夫,整個曲靖成了一片澤國,河堤被摧毀,一片片房屋倒塌,洪水中漂浮著房屋梁柱、木箱、淹死的豬、牛和一具具的死屍。沒有家園的難民,成群結隊棲居在被分割開來的幾座高山上,沒有衣服、沒人糧食。老人絕望地呻吟著,餓壞了的兒童淒慘地啼哭著……
遭遇洪水的曲靖城,以一片淒涼危難的景象迎來了新任知府宋湘。
剛一進城,身邊便湧來了一大群衣不蔽體、手捧破碗的孩子乞討。宋湘的眼眶濕了,他趕忙令隨從取出碎錢,散發給乞兒。
抵達知府後,他不顧一路疲勞,立馬召集府內和各縣官員了解災情,宋湘道:“當前,災難當頭,最要緊的是開倉放糧,赈救災民,否則,將會出現‘白骨露荒野,千裏無雞鳴’的慘景。所以要立即組織全州官員和民衆,同心協力,恢複生産,開墾田園,以解燃眉之急……”
第二天,宋湘草草吃了一碗稀粥,便帶著下屬到城鄉了解災情。他一路觀察一路流淚,並痛心地道:“若不親視,誰能相信民衆這般苦難。”
聯想著京都的繁華,他愈發感到官場與民間“苦樂不相入,異夢而同床”。于是告誡隨從官吏道:“要與民間驗辛苦啊。”
接著,宋湘將這幾天到災區巡查的情況,連夜寫成奏折,派人火速送往省城轉奏京城,獲嘉慶皇帝核准,由國庫撥給赈救銀十二萬兩。宋湘接到這批赈救銀後,立即按災情、人口,連夜分配給各縣,並申明:“此赈銀關系到聖上洪恩,關系到人命,一個不得克扣,足額發放災民手中。”同時,下令各縣官倉,開倉辦粥廠,解救災民。
一天,宋湘來到南漠縣災區巡察災情,看到遍地死屍,到處皆是饑餓待斃的災民。于是趕去縣衙,命縣令開放官倉,開倉放糧。但直到第二天,還不見放糧,宋湘火了,大聲對縣令道:“本官命你開倉赈糧,你卻遲遲不動,這是爲何?”縣令無奈,只好吐出家中贓物,拿出一批糧食財物發放給災民。宋湘猶不解恨,繼而又嚴懲了這個貪贓枉法的“碩鼠”。
爲了廣濟災民,宋湘帶頭把從京城帶來的3000兩薪金捐出。在他的帶動下,各官吏僚紳士卒商人,共捐米粟5000石,衣物萬件及白銀萬兩,發放給災民。
宋湘一邊赈災,一邊組織府官吏,下到各地,組織災民生産自救。他把官署遷至災區,親自督導災民,重建家園。他不顧自己年歲已高,每天起早貪黑,風餐露宿,與民衆同吃一桶野菜雜糧粥,同民夫士卒共睡一間大草房,卷起衣袖長袍督戰在築城複田的工地上。
嘉慶二十一年(1816),宋湘任廣南府知府。到達廣南府時見“城內地高飲水艱”。爲了改變百姓飲水難的情況,宋湘專門請來行家,跋山涉水,觀察地形地勢,制定了在東西兩山中修築水庫儲蓄清泉以解民之渴的計劃。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36: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25000051KK0253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