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及秦朝第一任皇帝,全稱秦始皇帝,姓嬴,名政,以趙為氏,一說為呂不韋之子。因為在趙國出生,嬴政又被叫做趙政。秦始皇13歲即王位,39歲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稱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統一國家的創立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生平
[編輯] 身世
秦始皇於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生於趙國邯鄲,是秦莊襄王與呂不韋的姬妾趙氏所生。但也有觀點認為秦始皇為呂不韋之子。秦、趙王室同出一祖(《史記秦本紀》),故始皇又稱為趙政。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就同時包括了這兩種說法:《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說法是秦始皇是異人(即秦莊襄王)之子。但在《史記呂不韋列傳》[2]中,卻又說是呂不韋出於政治目的將已經懷上呂不韋骨血的趙姬獻給異人,即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因為趙姬懷胎十二月才產子,因此異人並沒有懷疑。
很多人質疑秦始皇為呂不韋之子一說的真實性,因為根據常識和醫學統計,懷孕十二個月的鮮有案例,同時,作為懷孕徵兆的停經也可以被異人懷疑。但也有人支持這個說法。
然而,還有學者認為,如果嬴政是呂不韋之子,在秦國朝廷眾目睽睽之下,嬴政從小而大成長過程相貌,會是像秦莊襄王,還是像呂不韋,這恐非是呂不韋能力所能及之處。為此,成為嬴政是秦莊襄王之子有力的實證論點之一。
[編輯] 登上王位
秦國是戰國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採用「遠交近攻」的戰略,將進攻的對象選定為鄰國韓國和魏國,而和較遠的趙國聯合。遵照當時的慣例,秦趙兩國互換人質以示真誠。秦國派到趙國的是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又名子楚),異人當時在秦國的地位並不很高。
呂不韋是秦始皇登上王位過程中的關鍵人物。當呂不韋在趙國遇到人質異人時,呂不韋已經是富甲一方的豪商,但呂不韋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覺得異人「奇貨可居」,很快與異人成了好朋友,並獻上美人趙姬(即秦始皇的母親)。為了讓異人將來可以登上王位,他拿出了10000金作為本錢,其中的5000金送給異人,讓他在趙國廣交朋友,另外5000金則用來購買奇珍異寶,然後由呂不韋親自帶去秦國以討好太子安國君和其夫人華陽夫人。華陽夫人膝下無子,呂不韋透過其弟與其姊說服華陽夫人收異人為義子,華陽夫人再說服安國君立異人為子嗣,如此可使華陽夫人避免在年老色衰下失寵。華陽夫人接受了這個說法,並親自接見異人。因華陽夫人是由楚國嫁來的貴族,呂不韋採取「鄉情攻勢」,事先教異人穿楚服,說楚語,加上異人本身的應對得體,華陽夫人果然大為感動,令異人改名「子楚」,收為義子;又說服安國君立子楚為子嗣。如此一來異人由安國君之弟變為其子嗣,其在秦國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死,安國君即位,也就是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立為王后,子楚被立為太子。孝文王在位時間很短,先是服喪一年,正式稱王后僅僅三天便死了。隨後子楚即位,也就是秦莊襄王,異人任命呂不韋為相國、兼封文信侯。但莊襄王在位時間也不長,三年便死去了。
在公元前247年,年僅13歲的嬴政登上了秦王的寶座。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國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幫助嬴政鏟除了很多政治上的潛在威脅,包括嬴政的弟弟成蛟。呂不韋不僅大權獨攬,還與太后(趙姬)偷情。隨著嬴政日漸年長,呂不韋的行為有所收斂,並獻假宦官嫪毐「侍候」太后。結果太后和嫪毐生下了兩個私生子。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自稱「假父」,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
前238年,22歲的嬴政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玉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嬴政早已在蘄年宮佈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咸陽宮,那裡也早有秦王的軍隊,嫪毐最終逮捕。嬴政將嫪毐五馬分屍,曝屍示眾,誅滅三族,趙太后和嫪毐生的兩個私生子也被殺。嬴政隨後把趙太后關進雍城的萯陽宮。
嬴政隨後以失職為名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兩年後,嬴政又派人給呂不韋送去絕命書,信中對呂不韋大加斥責,呂不韋服毒自殺。至此,嬴政掃清了政權內部的威脅,成為秦國名副其實的君王。
2008-05-24 21:10:32 補充:
統一中國
同年,嬴政鏟除嫪毐、罷免呂不韋,開始親理國事。當年,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此後,嬴政廣攬人才,勵精圖治,積極準備統一天下。其手下人才濟濟,文臣如尉繚子、李斯等人,武將如王翦、王賁、蒙武和蒙恬,還有善於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
自前230年至前229年,嬴政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王政17年滅韓、18年滅趙、20年滅魏、24年滅楚、25年滅燕、26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家——秦帝國。
2008-05-24 21:11:26 補充:
最先被滅掉的是韓國,公元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3年後,前230年(秦王政17年),秦國俘虜了韓王,韓國滅亡。
前234年起,秦國多次攻打趙國,但受阻於趙國名將李牧。前229年(秦王政18年),秦國使用反間計借趙王之手處死李牧。三個月後,趙軍大敗於秦軍,趙王被俘,趙國滅亡。趙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縣),稱代王,聯結燕國、魏國共同抗秦。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失敗。前225年(秦王政22年),魏國被秦軍吞滅。前224年秦老將王翦和蒙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面打敗燕代聯軍,攻佔了燕國都城薊城,燕王殺太子丹以求和,退守遼東。
2008-05-24 21:12:13 補充:
前222年(秦王政25年),燕王喜被俘獲,燕國被徹底消滅。同年,代王被俘,趙國徹底滅亡。
公元前225年,秦將李信和蒙武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為楚國大將軍項燕所敗,秦軍幾乎全軍覆沒。前224年,秦王又派老將王翦出征,並聽從他的建議,給以60萬重兵,大破楚軍,攻下楚國首都壽春,楚王被俘。次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全殲項燕殘部,楚國滅亡。
在秦國先後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沒有做任何戰爭準備。等到前221年,其餘五國已滅,齊國這才派兵準備抵禦秦國並和秦國斷交,但為時已晚。前221年(秦王政26年),秦國大將王賁在滅掉燕國後,領兵南下,一戰俘獲了齊王建,齊國滅亡。
2008-05-24 21:12:54 補充:
至此,秦王嬴政掃滅六國,統一天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君主統治國家。
集權統治
始皇帝
(秦小篆
來自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008-05-24 21:14:01 補充:
司馬遷(前135年-前90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撰寫的《史記》被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因此後世尊稱他稱爲史遷、太史公。
家世
司馬遷像司馬遷的父親是西漢太史令司馬談。司馬遷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歲時,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巴蜀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
2008-05-24 21:14:24 補充:
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談去世,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對司馬遷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準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創立了「太初曆」,以後司馬遷便修心養性,專心寫作。司馬遷便開始《史記》的寫作。
[編輯] 獲罪
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漢武帝震怒,滿朝文武都認為李陵罪大,全家當誅,司馬遷則爲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投入牢獄並施以腐刑,對此他曾表示過「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意味深長。
2008-05-24 21:14:39 補充:
著書
出獄後,司馬遷改任中書令,發憤撰寫史書,「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最初沒有書名,司馬遷將書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將其命名為《太史公書》,後世稱《太史公記》為《史記》。
「史記」原本乃各國史書的通稱,司馬遷的著述也正是參考戰國時期各國史記所作。但後來因爲《太史公書》的影響,大約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成爲此書專名。司馬遷完成《史記》後,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存之名山,流傳後世。
2008-05-24 21:15:07 補充: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鄭樵稱:「六經之後,唯有此作」[1]。魯迅稱譽《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趙翼《廿二史劄記》說:「司馬遷參酌古今, 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 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2008-05-24 21:15:27 補充:
[編輯] 卒歿
對於司馬遷的死,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使得卒年無法確定,死因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司馬遷一直到漢昭帝年間善終,有人認為司馬遷完成《史記》之後,便隱居山野,不知所終,故無從查考。1916年,王國維第一次將司馬遷生卒年作為學術問題進行考證,以為卒年「絕不可考……然視為與武帝相終始,當無大誤」。
異說
有一個不太被學界接受的說法是:司馬遷之死是遭到戾太子劉據巫蠱之禍事件的牽連,為任安打抱不平,故被武帝處死。
公元前91年巫蠱之禍,司馬遷之友任安(字少卿)接到太子劉據發兵命令,但按兵不動,不幫助太子,亦不幫助武帝。
2008-05-24 21:16:34 補充:
事後,任安以「坐觀成敗」之罪名處斬。任安曾寫信勸司馬遷多「推賢進士」(希望司馬遷相救),司馬遷當時沒有回信,後給獄中的任安寫了一封回信,就是著名的《報任少卿書》。
此說法相當不可能,因為《報任少卿書》中,司馬遷一直稱自己為「刑餘之人」,表示無力「推賢進士」,應有拒絕相救的含意。一般認為,司馬遷拒絕是因為在李陵事件時,任安並未幫助司馬遷之緣故。
傳說
現在,中國陝西韓城芝川鎮南塬頭上有司馬遷祠和墓。芝川鎮西塬上徐村有司馬故里、祖墓碑。韓城民間傳說: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獲罪後,其族人多改姓避禍。或將「司」加一撇改姓「同」;或將「馬」加兩點改姓「馮」
2008-05-24 21:16:50 補充:
所以,現在芝川鎮西塬上徐村同姓、馮姓的人,都是是他的同族後裔。
2008-05-24 21:17:31 補充: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幼名彘(「彘」即野豬),字通,是漢朝的第七代皇帝。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恆的孫子、漢高祖劉邦的曾孫,其母是皇后王娡。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漢族皇朝最輝煌的功業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2008-05-24 21:17:42 補充:
內政
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佈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級,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他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但是一般認為他利用儒學敦化民風,同時採用法術、刑名鞏固政府的權威,即是所謂的「表儒裡法」。當時積極啟用的汲黯和對司馬遷用宮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2008-05-24 21:18:12 補充:
漢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相當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繼續推行景帝時各項政策的同時,採取了一系列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頒行「推恩令」,使諸侯王多分封子弟為侯,使王國封地被分割,以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權,鞏固了皇權的神聖地位;再設置十三部刺史,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2008-05-24 21:19:10 補充:
在軍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權,充實了中央的軍事力量;在經濟方面,整頓財政,頒佈「算緡」、「告緡」令,徵收商人資產稅,打擊富商大賈;又採取桑弘羊建議,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設置平準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同時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在思想方面,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了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對後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開發,他確立了察舉制度,是中國有系統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觴,對後世影響很大。
2008-05-24 21:19:27 補充:
漢武帝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口統計。
漢武帝窮奢極欲,除大事營造之外,曾為求汗血寶馬多次遣李廣利遠攻貳師城,大耗國力。晚年更迷信方術,追求長生不老,為財政增加了沉重的負擔。又寵信江充,導致太子劉據起兵誅殺江充(巫蠱之亂),因滅太子全家,並逼死太子的生母衛子夫皇后,僅余太子之孫劉病己(後為漢宣帝)一人。
漢武帝晚年得子劉弗陵,甚愛之,早有廢立之意。巫蠱之亂後,立劉弗陵為太子。因慮子幼母壯,賜死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鉤弋夫人向武帝哀求,武帝說:「趣行,汝不得活。」
漢武帝晚年,由於連年戰爭及苛政,國民經濟陷入困境,社會動蕩不安。他頒下《輪台罪己詔》反省自己的施政錯誤。
2008-05-24 21:20:22 補充:
對外關係
漢武帝對外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馬邑之戰起結束前朝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作戰,派衛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脅,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並消滅了夜郎、南越政權,在西南先後建立了七個郡,使今天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重歸中國版圖;同時他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並發展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在東方,他派兵滅衛氏朝鮮(今朝鮮半島).
晚年
前88年,漢武帝叫畫工畫了一張「周公背成王朝諸侯圖」送給霍光,意思是讓霍光輔佐他的小兒子劉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壯,為了防止太子的年輕母親鉤弋夫人重演呂后稱制的局面,漢武帝狠下心藉口處死了她。
2008-05-24 21:22:04 補充:
前87年二月丁卯,漢武帝駕崩於五柞宮,三月甲申葬於茂陵,廟號是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