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譯《平陵東》

2008-05-24 7:43 pm
內容::
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劫義公在高堂下,交錢百萬兩走馬。兩走馬,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犢。

thz~

回答 (1)

2008-05-24 7:59 pm
✔ 最佳答案
 平陵東
                  漢翟義門人
        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
        劫義公,在高堂下,交錢兩萬兩走馬。
        兩走馬,實在難,顧見追吏心中惻。
        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犢。
【註釋】:
點平陵:漢昭帝墓,在今陜西鹹陽市西北。 
點松柏桐:指墓地。仲長統《昌言》說:“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識墳。” 
點義公:古時對“好人”的美稱。一說,義公是姓義的人。 
點高堂:指官府衙門。 
點走馬:善跑的馬。這句意思是說,官吏責令義公必須交錢百萬外加兩匹走馬,而後才能獲得釋放。 
點顧見:“顧”、“見”二字同義,看見。追吏:逼索財物的官吏。惻:悲痛。 
點漉:滲出。這句是說,因悲痛心血都要滲出來了。一說,“漉”作“流盡”解。
【賞析】:這首樂府古辭,屬《相和歌辭•相和曲》。全詩通過官吏敲榨良民,使無辜百姓傾家蕩產的描寫,控訴了貪官暴吏的惡行,反映了漢代社會殘酷的階級壓迫現實。
  詩的開頭三句點明劫人之事和被劫地點,既是寫景,也是敘事,成功地渲染了“義公”被劫的環境和氛圍。“平陵”是漢昭帝之墓,在長安西北七十里。“松柏桐”,指墓地,古代墳地上常種松、柏、梧桐,故稱。“義公”,即“好人”之意。帝墓莊嚴肅穆,一何威嚴,松柏梧桐參天,陰氣逼人。在這樣的地方,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綁架醜聞:“不知何人劫義公”。一個“劫”字,意味深長:行劫于松楸郊野偏僻之地,歷來是強盜行徑,不意森森皇陵之下,竟亦有此舉動!個中暗示,不言自明。至於“不知何人劫義公”,實為知而不言,明知故問罷了。設此反語,實是作者藉以抒憤懣,以示嘲笑、輕蔑與諷刺的手段,同時又為下文起了催產作用。
  “劫義公,在高堂下,交錢百萬兩走馬”三句,筆鋒淩厲,情緒激憤,直陳劫之目的,揭示劫者“何人”,與前句鉤連呼應。“高堂”,指官府衙門。“走馬”,善跑的好馬。這裡,詩人並未直言劫者為誰,卻巧借“高堂”二字,點明劫往地點,毫不含糊地揭露了劫持“義公”的罪魁禍首就是官府。這些高冠華蓋的官吏,在偏僻無人處幹著見不得人的綁架勾當,已令人憎惡,現在又大模大樣地把“獵物”帶到堂堂官府,公開勒索“交錢百萬兩走馬”,其無法無天之狀,連強盜也難為之,更令人髮指!然則當時社會政治的腐敗、現實的黑暗,皆在此客觀描述中,得到了深刻的揭露。
  “兩走馬,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三句,從“義公”方面落筆,寫他無力贖身之悲。“惻”,痛心。一般百姓哪負擔得起“錢百萬兩走馬”的苛刻敲榨呢?“亦誠難”,是“義公”之難,更是千百萬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了。因而,看見追逼正急的差吏時,心中怎能不萬分悲切呢?“惻”字悲沁骨髓,“追”字也下得貼切,官吏逼迫之兇、勒索之急,于中盡可體味。
  末三句承上而來,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犢”。“漉”,血滲出而流盡之意。淚盡而繼之以血,足見“義公”之悲愴難抑。然而,如狼似虎的官府哪管百姓死活!結果只能忍痛叫家人賣了小黃牛湊足贖身的費用。這裡,作者並未大肆書寫“義公”一家為湊錢贖身而賣田賣地,傾家蕩產,僅以一小小黃犢高度概括之,卻收到了以一當十的藝術效果:試想,連尚未成年的小牛犢都作了贖身之物,則一家人走投無路、困頓慘澹之狀,不是顯而易見了麼?
  這首詩和兩漢其他樂府民歌一樣,繼承了《詩給》“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通過“義公”被劫持、被勒索、被逼賣黃犢幾個細節,從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揭露了一個社會問題:即廣大人民的窮困是由於統治階級的壓迫使然,“義公”一家的遭遇即是一證。窺此一斑,可見全豹,這首詩的典型意義,亦在於此。全詩語言樸素自然,參差錯落,靈活生動。結構上,三句一節,各敘一事,而又互相鉤連。修辭上,採用了民歌中常用的頂針格手法,每節的第一句,都重復上句的最後三個字,反復吟,讀來不僅音調流暢,且增強了全詩的抒情氣氛。 (徐楓)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37: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24000051KK0090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