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簫邦

2008-05-24 5:41 pm
我想揾更多關於這個作曲家 簫邦的事跡

回答 (2)

2008-05-24 7:14 pm
✔ 最佳答案
【蕭邦】

圖片參考:http://db.books.com.tw/G/img2000/free.gif

英文姓名:Chopin, Fryderyk
生卒年月日:1810/03/01--1849/10/17
國籍:波蘭
樂派:浪漫樂派
【生平簡介】

  蕭邦是個混血兒,父親是法國流亡波蘭的教師,母親則為波蘭人,生在華沙、長在華沙。蕭邦六歲開始學鋼琴,八歲時公開登台演奏。1826年進入華沙音樂院,在這個學校待了三年。這段時間,他曾在沙龍演奏,創作過一些輪旋曲、波蘭舞曲與馬祖卡舞曲。
 
圖片參考:http://www3.ouk.edu.tw/wester/composer/c011Chopin4.jpg

十五歲時蕭邦首次出版作品,並積極從事演奏活動。十七歲時以一首採自莫札特歌劇 " 唐 . 喬凡尼 " 的變奏曲,贏得舒曼傳頌至今的樂評:「紳士們,請脫帽……一位天才,……我在蕭邦偉大的天分、高尚的目標和他的大師級作品前俯首」。十八歲前往柏林舉行了幾場演奏會,也彈奏一些自己的作品,獲得相當好評。十九歲時首度前往嚮往已久的維也納,維也納音樂界對他頗表歡迎,使他對未來充滿希望。
在他返回波蘭途中,又遊歷了布拉格、德勒斯登等地,增廣不少見聞。二十歲時蕭邦再度拜訪維也納,當抵達維也納沒多久便爆發波蘭抗俄戰爭,和他一同到維也納的朋友都相繼回國參戰,蕭邦希望隨友人一起回國為祖國效力,但父母認為他體格太弱恐怕無法適應軍旅生活,要他繼續留在維也納。

圖片參考:http://www3.ouk.edu.tw/wester/composer/c011Chopin3.gif

1829年蕭邦發表《f小調鋼琴協奏曲》,雖然這首協奏曲創作的年代早於《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但通常被稱為《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這一年他還在維也納舉行音樂會、訪問布拉格與德雷斯登兩地。1830年因波蘭為俄國佔領,蕭邦不得不離開華沙,自1831年起定居巴黎。
九月間抵達巴黎,並認識了麥亞白爾、羅西尼、貝里尼、白遼士及李斯特等作曲家。當蕭邦初抵巴黎時,李斯特已是巴黎樂壇上的知名人物,他對蕭邦非常友善,也頗為推崇蕭邦的演奏和作品,李斯特曾讚揚蕭邦說:『他是一位傑出的抒情鋼琴家,他那輕巧、甜美的手法,以及作品中的獨特魅力,都是無與倫此的』。1832 年在巴黎的首次演奏會上立刻獲得樂界的注意與好評。更幸運的是蕭邦遇到雷齊維王子,他將蕭邦引介給巴黎的上流社會,使蕭邦一夕成名,不少貴婦們著迷於蕭邦風采,都要求跟他學琴,也使得蕭邦在經濟上無後顧之憂,可以更安心地從事創作。此後十年是蕭邦一生中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蕭邦在巴黎認識了許多音樂家,如,李斯特、孟德爾頌、白遼士等人,也與他們維持良好的關係。基本上,在巴黎的生活並沒有經濟上的困擾,他以教鋼琴與舉行音樂會為生,音樂家們賞識他、音樂會受到大眾的歡迎,教授音樂的的報酬也很好,他在巴黎的發展相當順利。

圖片參考:http://www3.ouk.edu.tw/wester/composer/c011Chopin2.jpg

蕭邦終身未娶,不過氣質出眾、才華洋溢的蕭邦,當然經歷過許多次浪漫的愛情。從初戀情人蕾波狄娜到康斯坦彩、瑪莉亞‧沃金斯卡 ... 等,但都不持久,直到 1836 年女作家喬治桑的出現。喬治桑與蕭邦是經由李斯特介紹認識,喬治桑大蕭邦六歲,離過婚有兩個小孩,喜歡做男性打扮,因此蕭邦對她的第一印象並不好。可是另一方面,喬治桑擁有銳利的頭腦與堅強的個性,這些特質和陰柔的蕭邦完全相反,所以也吸引著蕭邦,尤其是那一年蕭邦染上了肺病,虛弱的身體正好需要像喬治桑這樣健康而又具有母性光輝的女性來照顧,不久兩人便墜入情網,進而同居。蕭邦與喬治桑共同生活了九年,在喬治桑的照料下,蕭邦一面可以安心養病,一面又可專心作曲,許多傑作都在這個時期完成。1846 年蕭邦與喬治桑感情出現裂痕,到了 11 月中,爭吵達到頂點,情緣已盡,兩人分手。  
  1847年兩人分手時,蕭邦的健康情形已經相當差,但他不顧健康問題,在1848年時仍然訪問英國與蘇格蘭,1849年死於肺病,享年三十九歲,死後葬於法國。

參考: 網上
2008-05-24 5:43 pm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波蘭語: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法語: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是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蕭邦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臺演出,不滿20歲已出名。蕭邦39歲時英年早逝,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四部敘事曲、十余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二十多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二十多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四部諧謔曲、三部鋼琴奏鳴曲,至少三十二首多夜曲,五十九首馬祖卡,兩首鋼琴協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鳴曲等。蕭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

早年

青年時期的蕭邦畫像,作者Ary Scheffer。蕭邦出生在波蘭中部小鎮熱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位於波蘭首都華沙附近)。蕭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蘭籍的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父輩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並加入波蘭籍,參加過1792年的俄波戰爭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義(科希丘什科,Kościuszko,1746年—1817年,波蘭人民英雄),第二次瓜分波蘭後在貴族家庭當法語家庭教師,認識了一個雇主的親戚也就是後來蕭邦的母親Justyna Krzyżanowska,他們在1806年結婚,蕭邦的父親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學教授法語的工作。蕭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華沙。

蕭邦在波蘭被視為神童,1816年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相繼由他的姐姐和母親教授鋼琴演奏。蕭邦是個音樂天才,從小就展現出他驚人的音樂天賦,7歲時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調和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於1817年,體現出蕭邦不同尋常的即興創作能力,他在華沙被譽為「第二個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歲的蕭邦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演奏了奧地利作曲家阿德爾伯特·基洛維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這是蕭邦的第一次登臺演奏,從此躋身進入了波蘭貴族的沙龍。

1822年起蕭邦師從約瑟夫·艾爾斯內(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一年後公開演奏了德國作曲家費迪南德·裡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從中學畢業後,蕭邦在音樂學院繼續跟隨約瑟夫·艾爾斯內學習鋼琴演奏和作曲。蕭邦作曲相當勤奮,他發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調鋼琴和管弦樂變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2,1827年),來自莫扎特的歌劇「Don Giovanni」,幾年後在德國引起了轟動,1831年羅伯特·舒曼作為音樂評論家在萊比錫的一份19世紀最重要的音樂報紙中,以《作品二號》為題(德語:Ein Werk II.)寫道:「先生們,向天才脫帽致敬吧」[1],對蕭邦的作品給予極高的評價。

他十九歲時已經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1829年至1831年間,蕭邦在華沙、維也納和巴黎各地舉行了多場音樂會,他的演出受到了專業報刊的高度評價,「柔和的演奏,難以形容的流暢,能夠喚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繹。」[2],他是「音樂地平線上最閃亮流星中的一顆」[3]。1829年蕭邦愛上了音樂學院的女同學Konstanze Gladkowska,但是這段秘密的愛情無疾而終。因為1830年波蘭爆發了反對外國勢力瓜分波蘭的起義,蕭邦無法回國,而蕭邦的父親也建議蕭邦暫時先留在國外,1831年蕭邦最終忍痛離開故鄉波蘭移居到了法國巴黎,開始以演奏、教學和作曲為生。


收錄日期: 2021-04-26 16:57: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24000051KK0056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