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可否告訴我元朗村落演變的資料??

2008-05-24 7:56 am
請問可否告訴我元朗村落演變的資料??

回答 (1)

2008-05-24 5:47 pm
✔ 最佳答案
元朗(Yuen Long,1960年代以前按圍頭話拼作Un Long),位於新界的西北部。是香港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中歷史最悠久的地區。遠自唐朝,鄧氏家族即已遷入元朗的橫山居住。 根據2004年香港政府的估計,元朗區的人口約有449,070人。



歷史

元朗古稱圓塱。「圓」是完整、豐滿的意思,「塱」則是指江邊或湖邊的低窪地。從字面上推測,古時元朗是一塊水源充足的沼澤低地。元朗自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在秦朝已隨香港地區一起併入中國版圖,在歷代行政分區的變易中,隸屬廣東省之下的一個縣份。現有的原居民有唐代移居過來的鄧氏、宋末文天祥後裔的文氏。



元朗過去之居民主要以務農為生,亦有漁業和生產鹽與珍珠。元朗過去盛產稻米,當地生產的「元朗絲苗」曾是香港人的最愛米食,供應上水和沙頭角,甚至遠銷南洋。明朝嘉靖年間,由於南頭一帶發生饑民搶米暴動,眾多鄉紳請求在當地建縣。萬曆元年從東莞縣劃出56里、7608戶、33,791人,成立新安縣,縣治設在南頭。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起,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元朗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清初的海禁和對付鄭成功的遷界一度使元朗變得荒涼。





大樹下天后廟古時疍家在元朗和流上通南坑其中稱爲「大樹」的地方建成一小廟,以祭祀天后;這就是今天十八鄉大旗嶺大樹下天后廟的基礎。由於在該廟居於一棵方圓數百尺、濃蔭蔽日的大樹之下,故因而得名。大樹下天后廟曾多次重修:清朝咸豐、光緒時和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後各大修一次。大樹四週本是一片澤國,西面是蜑家灣,東面是蜑家埔。後來由於人口和商務增多,元朗舊墟的前身大橋墩墟於焉成立。《新安縣誌》中清楚紀錄「大橋墩墟 附峰 圓蓢」。



康熙7年(1668年)復界後一年的康熙8年,錦田進士鄧文蔚獲封地設墟;遂將大橋墩墟遷西邊圍與南邊圍之間的地方,今稱元朗舊墟。存於廟內刻於1856年(清朝咸豐6年)的「重修天后古廟碑」中亦清楚紀錄:「清康熙8年(1669年)大橋墩市場改遷元朗(元朗舊墟)」。元朗舊墟之擁有者(稱爲墟主)是錦田鄧氏家族。舊墟是錦田、屏山一帶的農產品集散地。墟埸內有長盛街、利益街和酒街三條主要街道,設有各行各業的舖戶。舊墟有東門及南門兩個出入口。每月逢3、6、9日:即農曆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廿三、廿六、廿九日,便是墟期。



20世紀初期,隨著元朗日漸發展,舊墟地方已不敷應用。另外,部份鄉民埋怨舊墟之地權和生意被大姓人士和錦田人壟斷,村民做各項生意均要納租,造成不公平買賣。1915年,元朗新墟建成,地點在舊墟西南面,包括俗稱「五合街」地方,即合益街,合發街,合成街、合和街及合和后街。每股兩圓的公開招股後共合股一萬股來成立最先位於合益街的合益公司來管理新墟。新墟地方廣,更受歡迎,而舊墟便開始衰落。19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起初和平時期,新墟一度成為新界西北部最大及有名的墟市。



未來發展

元朗區現在仍然不斷發展,以前只有元朗市,現在慢慢發展天水圍新市鎮,零六年亦有洪水橋新市鎮發展,政府計劃將來發展的多個新市鎮亦屬於元朗區,例如錦田新市鎮同牛潭尾新市鎮,將來元朗區一區已經有五個新市鎮。可是元朗區這幾個新市鎮發展完成,仍然還有很多鄉郊地方!


收錄日期: 2021-04-26 17:29: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23000051KK030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