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論韓愈》原文

2008-05-22 4:53 am
《論韓愈》陳寅恪 的原文
急~~~~

回答 (1)

2008-05-25 11:34 pm
✔ 最佳答案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人﹐人稱“韓昌黎”。

  韓愈﹐19歲開始參加進士考試﹐“三試不中”﹐直到25歲才考中進士﹐後在吏部“博學宏辭”科考試中又連遭失敗﹐仕途坎坷。多經反覆﹐直到35歲才當上京官“四門博士”﹐後升遷為監察御史﹐又因為為民請命﹐得罪當政的京兆尹李實﹐很快被貶為陽山縣令。

  唐德宗死後﹐韓愈重受提拔﹐先后當上國子博士和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向皇帝上書反對迎拜“佛骨”的《論佛骨表》﹐得罪唐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在潮州﹐他先后作《祭鱷魚文》﹑釋放奴隸﹐深得百姓愛戴。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韓愈被召回作國子祭酒﹐後轉吏部侍郎。

  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享年57歲﹐追贈禮部尚書。

  韓愈的真正成就﹐在於文學領域。韓愈積極領導了唐代古文運動﹐並使這一運動獲得重大的成功。 所謂古文運動﹐就是改變漢魏六朝以來的駢體文﹐恢復先秦時代的散文體。韓愈把古文運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韓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辭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來振興儒學﹐恢復“聖道”。 韓愈認為﹐“文以載道”﹐文和道必須有機結合起來﹐應該首先重視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聲宏”。

  韓愈以“物不得其平則鳴”為根據提出了一條理論﹐認為人“有不得已而後言者”。

  韓愈認為﹐文體上應該學習古代聖賢之為文。但必須“師其意﹐不師其辭”。

  韓愈還提出﹐寫文章應該“唯陳言之務去”﹐去年陳詞濫調﹐務爭有所創新。

  韓愈領導唐代古文運動是成功的﹐從此“古文自唐以后為一大變”﹐一改淫靡的文風。蘇軾據此稱祂是“文起八代之衰”。韓愈的文學主張﹐對於後代文學理論的發展和文學實踐活動都有積極的影響。

  韓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現存詩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韓愈的散文涉及方面很廣﹐有“扶樹教道”﹑宣傳儒家思想的作品﹐如《原道》﹑《原姓》﹑《原毀》﹔有寓意深刻的雜說﹐如《龍說》﹑《馬說》﹔有刺社會之弊的議論和表狀﹐如《諱辯》﹑《論佛骨表》﹔有談“求師之道”的﹐如《師說》﹔有感情激蕩﹑真摯動人的祭文﹑墓志銘﹐如《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銘》等。

  韓愈的詩作也取得很大成就。他不拘泥於李﹑杜﹐而是有所革新與創造﹐形成了一個新的流派。

  韓愈三進國子監做博士﹐一度擔任國子監祭酒﹐招收弟子﹐親授學業﹐留下了論說師道﹑激勵後進和提攜人才的文章﹐不失為一位有創造性見解的教育家。

  韓愈力改恥為人師之風﹐廣招後學。柳宗元曾贊嘆說﹕“今之世不聞有師﹐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招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為師﹐愈以是得狂名。”

  韓愈在教育方面的論文主要的有《師說》﹑《進學解》和《雜說四.馬說》等等。在這些文章中﹐他強調了求師的重要性﹐指出“人非生而知之”﹔提出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命題﹐認為只要是有學問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他還提出了“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的至理名言﹐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馬﹐指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闡釋了在位之人如何識別人才﹑對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問題。

  韓愈的“性三品說”在哲學領域產生較大的影響。韓愈認為﹐“性也者﹐與生俱生也﹔情也者﹐接於物而生也。”就是說﹐人性是人生下來就有的﹐情是後天產生的。性的內容表現為仁﹑義﹑禮﹑智﹑信(五德)﹐情的具體內容表現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性情人人都有﹐但程度不同。韓愈認為﹐這種差異也是天生的﹐因而他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品﹐相應的情也有三品。根據這種理論﹐韓愈提出對上等人用“教”的辦法﹐對下等人用“制”的辦法﹐使之“畏威”。這種理論同董仲舒把人性分為“聖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一脈相承的。性三品說﹐必然導致英雄史觀。韓愈認為﹐歷史由“聖人”創造﹐這是性三品說的必然邏輯結論。

  韓愈的作品﹐充實了盛中唐文化﹐為我們留下了瑰麗的文化遺產。他的思想觀點﹐極大地推動了當時社會的思想進步﹐成為我國文學思想史上一位杰出人物。


收錄日期: 2021-04-30 01:02: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hk.knowledge.yahoo.com:80/question/question?qid=700805210256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