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巴爾幹半島一向被為''歐洲火藥庫''?有史實根據嗎??

2008-05-22 3:53 am
點解巴爾幹半島一向被為''歐洲火藥庫''?有史實根據嗎??











5blue134

回答 (2)

2008-05-22 4:37 am
✔ 最佳答案
巴爾幹半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地點。巴爾幹半島地形崎嶇,糧食不足,政治上動盪不安,因此有「歐洲火藥庫」之稱。
巴爾幹半島一向有"火藥庫"之稱,原因是這裏有極為複雜的宗教和種族關係,更有國際上巨大勢力的角力。第一次世界大戰便是在這裏引發的。那時波斯尼亞脫離正在衰落中的奧托曼帝國(土耳其前身),塞爾維亞滿以為可以與波斯尼亞合併,卻不料被北方強大的奧匈帝國(奧地利為主,加上匈牙利及捷克斯拉夫等)所取去,使塞爾維亞人心有不甘。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 自14世纪以来,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土耳其殖民统治和奴役之下。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土耳其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 因而巴尔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因而巴爾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 加上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加上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幹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 所以这里一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所以這裡一直存在著錯綜複雜的矛盾。 其中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以及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干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矛盾,還有巴爾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統治者的矛盾,以及巴爾干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 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所有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幹半島地區經常發生糾紛、衝突和戰爭。
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幹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 俄、英、法站在巴爾幹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持土耳其。 這樣巴爾幹的局勢更加複雜化。 10月,同盟各國相繼對上宣戰,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 戰爭結束,土耳其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幹同盟四國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了《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幹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 對於巴爾干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歐洲的首腦們企圖壓下巴爾幹危機,然而,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幹同盟內部產生於嚴重分歧。 塞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隨後羅馬尼亞也加入其中。 俄國想利用這個同盟對抗德、奧,便對其表示支持。 奧匈帝國為了對付俄國,便支持保加利亞。 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慫恿下,先發製人挑起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第二次巴爾於戰爭是一次非正義的爭奪領土的王朝戰爭。 結果,保加利亞被塞、希、羅、門、土五國聯軍打敗。 8月10日,雙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了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喪失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從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還喪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兩次巴爾幹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背後都有帝國主義的支持,因此,巴爾於戰爭實際上反映了兩大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的矛盾鬥爭。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後,保加利亞為了伺機“復仇”積極投靠德、奧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則加強了同協約國的聯繫。 這樣,兩大侵略集團對巴爾幹的爭奪和巴爾干各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劇烈和復雜,終於成為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藥庫。




2008-05-24 1:30 am
1.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端,與小亞細亞(今土耳其所在地)只隔了個愛琴海及博斯普魯斯海峽,自古以來是亞洲通往歐洲的必經之路,凡中東的強國想進攻歐洲(如古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就先要攻下巴爾幹,而歐洲的國家想進兵中東(如十字軍),也要先把巴爾幹作為前哨基地,可見巴爾幹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2. 而巴爾幹半島北面,是橫越歐亞大陸的草原的西端,這位草原由巴爾幹北部一直通往蒙古以至中國東北,自古以來,亞洲的遊牧民族由東向西入侵歐洲,巴爾幹是首當其衝的地方。而由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草原民族入侵巴爾幹,使巴爾幹民族是非常複雜。



3. 巴爾幹半島南瑞是希臘,是歐洲文明的起源地,所以歐洲各國對巴爾幹有著深厚情意結。



4. 巴爾幹半島山多而地型複雜,不利於民族融合,反而複雜多山的地型令民族容易分割,以至巴爾幹半島有很多不同的少數民族。



了解完背景,就要了解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列強在巴爾幹地區爭逐形勢。



自十六世紀,巴爾幹地區由土耳其人建立的鄂圖曼帝國統治,鄂圖曼帝國在十八世紀末開始衰落,歐洲列強乘機入侵鄂圖曼,以圖取利益,以下是各國的立場



俄羅斯:希望乘機奪取在巴爾幹半島的全年不凍海港,擴展在東歐的霸權,由於巴爾幹地區很多爭取脫離鄂圖曼獨立的少數民族都與俄羅斯人同屬斯拉夫族族血統,故俄羅斯打著照顧斯拉夫兄弟為名侵略鄂圖曼,但其實只是以民族主義為藉口向外擴張。眾多斯拉夫民族中,以塞爾維亞最為親俄,塞爾維亞在1878年獨立後,成為俄羅斯在巴爾幹地區最重要打手。



英國:英國在鄂曼圖帝國野心不大,只也希望控制巴爾幹以保障歐亞航道的暢通,以保障大英帝國命脈,故英國很長時間都支持鄂圖曼對抗俄羅斯,直至二十世紀初英俄化敵為友,而鄂圖曼轉向支持英國敵人德國,英國才開始與鄂圖曼敵對。



奧地利:德國及意大利在十九世紀中葉統一,令奧地利失去了中歐的勢力,加強在巴爾幹的侵略以作補償,鄰近奧地利的波斯尼亞就是奧地利首個目標。而且奧地利與鄂圖曼一樣,統治大量擁有斯拉夫族血統的少數民族,奧地利也擔心一旦鄂圖曼境內的少數民族獨立會觸發奧地利境內的民族獨立運動,故奧地利雖像俄羅斯一般向巴爾幹地區擴張,但卻積極打壓巴爾幹地區的民族主義。這與俄羅斯煽動巴爾幹民族獨立運動完全相反,故奧地利打壓波斯尼亞及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就開罪了背後支持的俄羅斯。



德國:本來德國在巴爾幹地區沒有甚麼利益,立場也較為中立(要不然1878年討論巴爾幹危機的國際會議會選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但後來德皇威廉二世為增強與奧地利的軍事聯盟,以及擴展海外勢力,修建柏林--巴格達鐵路,支持奧地利與塞爾維亞及俄羅斯對抗,又打攏鄂圖曼加入德奧同盟,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力已很大。



各大國在巴爾幹半島本身立場不同,關係複雜,但在1878年柏林會議後巴爾幹地區很多小國紛紛脫離土耳其成功獨立,反而增加更多變數。



1. 由於各個小國亡國已久,以往的疆界不清,所以彼此都存在領土糾紛及歷史宿怨在獨立後就湧現。



2. 土耳其雖在1878年允許巴爾幹半島很多國家獨立,但仍然管治巴爾幹半島中部民族成份最多最雜的地區,如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以及科索沃,那些剛獨立的巴爾幹小國都認為他們的領土應擴展至巴爾幹中部,再加上土耳其不斷衰落下去,對巴爾幹中部控制權越來越弱,各國又因爭奪該地而互相敵視,故巴爾幹形勢更較以前混亂。



3. 各小國不時又拉攏其他大國支持自己,如塞爾維亞得俄羅斯支持,希臘又靠隴英國,土耳其及保加利亞則想德國協助重振國威。而奧匈帝國吞併波斯尼亞後對巴爾幹地區的介入越來越直接。以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巴爾幹地區的情況又亂又複雜,最後因奧塞兩國因波斯尼亞發生的衝突,觸發世界大戰。


收錄日期: 2021-04-19 17:06: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21000051KK0228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