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巴爾幹半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地點。巴爾幹半島地形崎嶇,糧食不足,政治上動盪不安,因此有「歐洲火藥庫」之稱。
巴爾幹半島一向有"火藥庫"之稱,原因是這裏有極為複雜的宗教和種族關係,更有國際上巨大勢力的角力。第一次世界大戰便是在這裏引發的。那時波斯尼亞脫離正在衰落中的奧托曼帝國(土耳其前身),塞爾維亞滿以為可以與波斯尼亞合併,卻不料被北方強大的奧匈帝國(奧地利為主,加上匈牙利及捷克斯拉夫等)所取去,使塞爾維亞人心有不甘。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 自14世纪以来,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土耳其殖民统治和奴役之下。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土耳其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 因而巴尔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因而巴爾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 加上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加上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幹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 所以这里一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所以這裡一直存在著錯綜複雜的矛盾。 其中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以及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干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矛盾,還有巴爾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統治者的矛盾,以及巴爾干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 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所有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幹半島地區經常發生糾紛、衝突和戰爭。
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幹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 俄、英、法站在巴爾幹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持土耳其。 這樣巴爾幹的局勢更加複雜化。 10月,同盟各國相繼對上宣戰,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 戰爭結束,土耳其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幹同盟四國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了《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幹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 對於巴爾干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歐洲的首腦們企圖壓下巴爾幹危機,然而,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幹同盟內部產生於嚴重分歧。 塞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隨後羅馬尼亞也加入其中。 俄國想利用這個同盟對抗德、奧,便對其表示支持。 奧匈帝國為了對付俄國,便支持保加利亞。 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慫恿下,先發製人挑起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第二次巴爾於戰爭是一次非正義的爭奪領土的王朝戰爭。 結果,保加利亞被塞、希、羅、門、土五國聯軍打敗。 8月10日,雙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了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喪失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從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還喪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兩次巴爾幹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背後都有帝國主義的支持,因此,巴爾於戰爭實際上反映了兩大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的矛盾鬥爭。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後,保加利亞為了伺機“復仇”積極投靠德、奧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則加強了同協約國的聯繫。 這樣,兩大侵略集團對巴爾幹的爭奪和巴爾干各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劇烈和復雜,終於成為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