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紀曉嵐與和珅的關係問題

2008-05-21 10:25 pm
紀曉嵐與和珅在電視里勾心鬥角,事實是否如此?若否,那他們的關係到底如何?

回答 (2)

2008-05-21 10:43 pm
✔ 最佳答案
螢屏鐵三角之間的關係 乾隆、劉墉、和珅、紀曉嵐(紀昀)是這些年來電視熒屏上經常出現的「歡喜冤家」,或是乾隆、劉墉、和珅一組,或是乾隆、紀曉嵐、和珅一組。歷史上,他們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
劉墉與乾隆 關於劉墉與乾隆的關係,民間有很多傳說,比如說劉墉是皇太后的乾兒子,那麼就是乾隆的干兄弟了。還有「和珅使壞,劉墉參萬歲」的傳說,這個傳說還被編入了傳統相聲《官場斗》。總之,把劉墉說成是連皇帝都不怕,連皇帝都敢捉弄的角色。當然,這些事沒有什麼根據,也不可能發生,只是反映了老百姓的一種良好願望。那麼,歷史上的劉墉與乾隆的關係究竟怎樣?劉墉是大學士劉統勳的兒子,他前期在官場中的榮辱進退很大程度上與其父的遭際有關。

2008-05-21 14:46:40 補充:
而劉統勳是乾隆皇帝頗為信任的股肱之臣,所以,總的看,這個時期乾隆對劉墉還是比較關照的。劉墉被外放做安徽和江蘇學政,乾隆都有詩相贈,可見關注與期許。後來,劉墉因陽曲知縣段成功虧空案被判斬決,乾隆也是看在劉統勳的面子上從輕發落並重新起用。當然,劉墉作為官場中人,自己也很注意搞好和乾隆的關係。乾隆四十二年秋天,當時任江蘇學政的劉墉向乾隆皇帝奏請自行刊刻乾隆的《御制新樂府》、《全韻詩》,使之在江蘇全省流布,並建議敕發各直省刊刻。這一建議自然讓乾隆皇帝覺得很舒服,此後一段時間裡,劉墉的官職也陞遷很快。劉統勳死前,劉墉一直未得入京為官。他死後,劉墉才入朝為官。

2008-05-21 14:47:02 補充:
雖然多次因懶於任事、行事模稜受到乾隆皇帝申飭,但官位還算平穩。據說,乾隆六十年禪位於嘉慶時發生過一件「爭大寶」之事。據當時一位參加過禪位大典的朝鮮官員給其國君的報告說,臨當受賀時,乾隆皇帝不肯交出印璽,劉墉於是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賀,自己入內向太上皇乾隆追索大寶。「半日力爭,卒得大寶而出,始行賀禮」。如果此記載屬實,則證明劉墉在大事上依舊保持著「勁直」之風,並非一味模稜。同時也隱約看出,做了很長時間上書房總師傅的劉墉,與新君嘉慶的關係似乎更密切些。

2008-05-21 14:47:26 補充:
劉墉與和珅 劉墉與和珅的關係,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人們習慣於把二人的關係描述為忠奸對立、水火難容。的確,劉墉並不阿附和珅,而基本採取的是獨善其身的做法。朝鮮書狀官徐有聞說,「和珅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趨走,惟王傑、劉墉、董誥、朱珪、紀昀、鐵保、玉保等諸人,終不依附。」但通過前文的分析已經可以知道,當劉墉入京任職之後,他首先是調王傑像鐵保行書七言聯整了自己的為官處事策略,變剛直方正為滑稽模稜,所以不可能和權勢遮天的和珅做針鋒相對的對抗。

2008-05-21 14:48:15 補充: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乾隆帝「龍馭上賓」之後,已是體仁閣大學士的劉墉卻積極參加了對和珅的處理,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乾隆帝死後的次日,嘉慶帝即奪和珅軍機大臣、九門提督等職務,並復劉墉上書房總師傅一職,入內當值,以供隨時咨詢。隨後,各省督撫及給事中,紛紛上章彈劾和珅,要求將和珅處以凌遲。不過,劉墉等人建議,和珅雖然罪大惡極,但是畢竟擔任過先朝的大臣,不得不為先帝留下面子,請從次律,即賜令自盡,保其全屍。劉墉書札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擊報復,避免案件擴大化,劉墉等人又及時向嘉慶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後事宜。結果,在處死和珅的第二天,嘉慶帝發佈上諭,申明和珅一案已經辦結,藉以安撫人心。

2008-05-21 14:48:40 補充:
和珅之案結束後,劉墉受贈太子太保,可見嘉慶帝對他的肯定。和珅之案的處理,頗得時人的稱讚。由此也可見,劉墉並未因公務而洩私憤,而是充分體現了一位群臣領袖應有的風範。
劉墉和紀昀 如果說劉墉與和珅處於對立面的話,那麼,他與紀昀的關係則相當融洽。紀昀出自劉墉之父劉統勳的門下,兩人有師兄、師弟之誼。大學士英和在其《恩福堂筆記》中記載,紀昀與劉墉關係極好,紀昀才思敏捷,劉墉字寫得很好,故紀昀常請劉墉為自己寫對聯。比如「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是紀昀非常喜歡的詩句,生前他曾將此詩作為自輓聯。

2008-05-21 14:49:13 補充:
紀昀去世後,劉墉即將其寫下來,作為輓聯相贈。劉墉與紀昀都好收藏硯台,兩人也時相贈送唱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劉墉贈給正任都御史的紀昀一方硯台,還特意在上面題識:紀昀喜歡我的黻(fú)文硯,因而我把它送給他,而書之以銘文,「石理縝密石骨剛,贈都御史寫奏章,此翁此硯真相當」。這在當時被傳為佳話。蔣師瀹(yuè)也題此硯說:城南多少貴人居,歌舞繁華錦不如。 誰見空齋評硯史,白頭相對兩尚書。劉墉書札嘉慶八年(1803),劉墉又曾送給紀昀硯一方,稱:「送上古硯一方,領取韓稿一部。

2008-05-21 14:49:30 補充:
硯乃樸茂沉鬱之格,譬之文格,為如此也。」紀昀也記載到:劉墉送我硯一方,左側有「鶴山」字,認為是宋代的東西,但我並不以為然。但劉墉又說,「專諸巷所依托,不過蘇黃米蔡數家耳。彼烏知宋有魏了翁哉?」大意是說,仿照宋代的古董,一般都宣稱是蘇東坡、米芾等人的東西,怎麼會假冒魏了翁的名號呢?紀昀承認,劉墉所言,「是或一說矣」。 嘉慶九年,劉墉去世之前,還給紀昀送過硯,紀昀在硯上題詞說,「余與石庵(劉墉)皆好蓄硯,每互相贈送。亦互相攘奪,雖至愛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聲色貨利相矜,而惟以此事為笑樂,殆亦後來之佳話歟?」除了寫詩贈硯,兩人還經常在一起暢談佛法。可見兩人感情之深,私交之好。
2008-05-22 8:47 pm
清代才子紀昀,字曉嵐,乃一代風流人物也。他文情華瞻,處事圓達,既能體察聖心,又能智鬥奸臣。雖經宦海沉浮,卻可保命全身。觀其一生,雖政績平平,卻才名遠揚,為後人所傳頌。

民間流傳著很多紀曉嵐智鬥和珅|的故事。其實,紀昀(比和珅大二十六歲)在朝中雖居高位,但一直沒有擔任過軍機大臣進入中樞,而且乾隆還批紀曉嵐讀書不明事理,他與和珅並沒有太多直接碰撞,但的確有結怨。

話說和砷新造了一座府邱,在花園中建了一座涼亭,要在亭上鑲一亭額。紀曉嵐是文章聖手,他便求紀為之題寫。紀曉嵐雖不願輕易得罪這個勢利小人,但又看不慣其所作所為,見和紳這次有求於自己,便想暗中嘲弄他一下,讓這位目中無人的權貴不要太張狂了。於是紀曉嵐謙和地接待了和砷,又鄭重其事地為和紳題寫了兩個大字:"竹苞。"這 "竹苞"二字,本是 《詩經•小雅•斯千》中的詞語,其原句是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人們常以"竹苞松茂"頌揚華屋落成,家族興旺。現在紀曉嵐只寫"竹苞"二字,和紳以為文簡意豐,別有韻味,心想紀曉嵐的學識確有過人之處,又看紀曉嵐平日很少給人題字,今日卻對自己恭恭敬敬,心中自然有兒分得意,也不懷疑他在戲弄自己,便興致勃勃地拿回府去,製成金匾,端端正正地掛在亭上,並且常常向別人炫耀。
一天,乾隆想起和砷新蓋的府耶,便來到和府參觀。到了和府花園,乾隆看見亭上的匾額,便問和砷是何人所書。和砷告知後,乾隆哈哈大笑,說道:"是啊,也只有紀曉嵐才能寫出這個詞兒來……"和砷見皇上笑得古怪,不解其意。在場的劉墉對和砷笑道:"依鄙人之見,這是紀春帆(紀曉嵐別號春帆)在和你開玩笑!"和砷追問:"他和我開的什麼玩笑?"劉墉笑道:"你把‘竹苞’二字拆開來看,豈不是‘個個草包’嗎?"和砷這才恍然大悟,心中義羞又惱,雖然當眾不便發作,但心中恨得咬牙切齒,暗暗下定決心要報此仇。自從這一回,紀曉嵐便與和砷這個專會巴結奉承的權臣結下了仇怨。


收錄日期: 2021-04-29 15:46: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21000051KK0104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