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地震的問題...

2008-05-20 2:50 am
我想問一D有關地震的information...
Q1:地震有冇得預測呢?
Q2:地震時,我們應做咩呢?
Q3:地震的成因是?
Q4:香港是否地震帶?


thank you ...

回答 (4)

2008-05-20 3:30 am
✔ 最佳答案
Q.1 到目前地震是沒有得預測,現在所有地質學家都是效他們的研究在抗震物料上及其他方面,所以預測地震方面的技術在這十年之間並沒有很大進展,而且人類防止不到地震的發生當預測到地震將會發生
有些動物能夠對大自然的自然災害作出反應,但人類仍不知地震會在幾時發生及在那裡發生

Q.2 地震發生時:


切勿恐慌,保持鎮定。

熄滅火種。

室內的人應留在室內,躲到堅固的傢具下,遠離玻璃或容易墮下的物件。

戶外的人應遠離建築物、斜坡及架空電線等地方。

在人多擠迫的地方,不要為尋找掩護或出口而倉皇逃跑。

行駛中的車輛應在安全的情況下停下,乘客應留在車廂內直至地震停止。

乘搭升降機的乘客應盡快離開。

隧道內的人應在安全的情況下盡快離開,走到空曠的地方。


Q.3板塊移動時會在兩塊板塊之間產生摩擦力及形成壓力,因板塊繼續移動,產生的壓力亦會隨之而大,當石在板塊裡的彈性少過強大的壓力的話,石就會破裂及立刻彈回自己之前的位置,這樣產生了強大的突然震動,這就是地震


Q.4香港不是在地震帶之上
香港位於歐亞板塊內,而並非處於板塊邊緣。著名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位於歐亞及太平洋板塊的邊界並貫穿日本、台灣及菲律賓。香港距離這條活躍地震帶頗遠,發生大地震的機會很微。但是香港境內曾發生輕微的地震,可能因斷層影響
參考: HKO
2008-05-26 6:34 am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過地震躲在桌下是一件很錯而很多人也誤以為對的做法。因為躲在桌下只會被瓦礫壓著,很難被rescue,所以最好的做法應該是去牆角的位置,因為較少瓦礫跌下來,而且牆角的設計有空間個一個人的位置。

你可以再查查有關的資訊去確定
但我曾聽過以上一說法
2008-05-21 12:32 am
地理分佈——地震帶
地震的地理分佈受一定的地質條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規律。地震大多分佈在地殼不穩定的部位,特別是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形成地震活動活躍的地震帶。全球地震主要分佈在兩大區帶上。

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經臺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直至紐西蘭,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帶是在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二是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大致從印度尼西亞西部,緬甸經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越過帕公尺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帶是在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地震災害

舊金山大地震 1906: Ruins in vicinity of Post and Grant Avenue. Looking northeast.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地震,其中大多數震級較小或發生在海底等偏遠地區,不為人們所感覺到。但是發生人類活動區強烈地震往往會給人類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通常來講,芮氏3以下的地震釋放的能量很小,對建築物不會造成明顯的損害。人們對於芮氏4以上的地震具有明顯的震感。在防震性能比較差切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芮氏5以上的地震就有可能造成人員傷亡。

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築物的破壞甚至倒塌;破壞地面,產生地面裂縫,塌陷等;發生在山區還可能引起山體滑坡,雪崩等;而發生在海底的強地震則可能引起海嘯。餘震會使破壞更加嚴重。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主要有建築物倒塌,山體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災,水災和毒氣泄漏等。此外當傷亡人員屍體不能及時清理,或污穢物污染了飲用水時,有可能導致傳染病的爆發。在有些地震央,這些次生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可能超過地震帶來的直接破壞。
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是地震特別是較大的地震發生之前的各類異常現象。分為宏觀前兆和微觀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如動植物、地下水等的異常以及地光、地聲等。後者不能被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需用專業儀器才能測出,如地形變、地磁場、重力場、地溫梯度、地應力的異常等。對地震前兆的觀察和監測是地震臨短期預報的重要手段。


[編輯] 地震防護
任何建築物(防震建築)在設計與建造時,有效的防震設計,可有效的防止生命財產的損失。
地震發生時,關鍵是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的防護對於保證生命安全,減少人員傷亡是至關重要的。通常可能造成危險的是比較強烈的近震。近震常以上下顛簸開始,振動較為明顯,應迅速逃生。逃生應遵循就近躲避的原則,注意保護頭部。
在室內應先關閉煤氣,可暫時躲避在堅實的傢具旁或牆角、廚房、衛生間等承重牆較多,跨度較小的地方,注意避開外牆體等薄弱部位,並且可以使用枕頭、被子等物,或直接用雙手保護頭部。躲避在堅固的傢俱旁能在建築物倒塌時提供一些空間,而對於規模較小地震,在傢俱下則能防護掉落物。主震過後,應迅速撤至戶外,高層人員應盡量避免乘坐電梯。在室外可跑向比較開闊的空曠地區躲避,避免聚集在高層建築及高壓輸電線下方。如在山區還要注意山崩和滾石,可尋找地勢較高處躲避。地震央被埋在廢墟下的人員,若環境和體力許可,應設法逃生。如無力脫險自救,應盡量減少體力消耗,等待救援人員。

[編輯] 常見名詞
地震波:分為體波和表面波兩種。體波包含縱波(P波)和橫波(S波)兩種。橫波傳播速度2.0-5公里/秒,能引起地面的水準晃動。縱波傳播速度3.5-10公里/秒,能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表面波(L波)只在地表傳遞,能造成嚴重傷害,速度最慢。地震時,縱波先到達地表,所以人先感覺到地面上下振動。但由於縱波衰減比橫波快,所以離震央較遠的地方,只感到水準晃動。具體參見:地震波
震源:地震發生的位置。
A|zh-hans:震中;zh-hk:震央: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震央是地表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也是震動最強烈,受地震破壞程度最大的地方。震央及其附近的地方稱為震央區,也稱極震區。
震源深度:震央到震源的深度。
震央距:觀測點到震央的距離。
震源距:觀測點到震源的距離
2008-05-20 3:31 am
地震:

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例如:核爆)。

一般所稱之地震 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

* 構造性地震

* 火山地震

* 衝擊性地震(例如:隕石撞擊)

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構造性地震)為主。

  由於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 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dislocation),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並產生一種彈性波(elastic waves),我們稱之為地震波(seismic waves),當它到達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


香港唔係地震帶,香港近幾百年來都沒發生個地震-.-

地震有得預測,例如地動儀 動物舉物 今次4川地震都有嫁 有10幾萬的蟾蜍一齊走難 唐山大地震時有勁多雀仔一齊出來


地震發生時,關鍵是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的防護對於保證生命安全,減少人員傷亡是至關重要的。 通常可能造成危險的是比較強烈的近震。近震常以上下顛簸開始,振動較為明顯,應迅速逃生。逃生應遵循就近躲避的原則,注意保護頭部。



在室內可暫時躲避在堅實的傢具旁或牆角、廚房、衛生間等承重牆較多,跨度較小的地方,注意避開外牆體等薄弱部位,並且保護頭部。躲避在堅固的傢俱旁能在建築物倒塌時提供一些空間,但是對於規模較小地震,在傢俱下則能防護掉落物。主震過後,應迅速撤至戶外。在室外可跑向比較開闊的空曠地區躲避。如在山區還要注意山崩和滾石,可尋找地勢較高處躲避。地震央被埋在廢墟下的人員,若環境和體力許可,應設法逃生。如無力脫險自救,應盡量減少體力消耗,等待救援人員。
參考: 自已上網資料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35: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19000051KK019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