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入韓作戰部隊的組成

2008-05-20 1:52 am
中國當年派兵打美國人時搵左彭德懷做總司令,而佢本人係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咁究竟當年志願軍係唔係由一野既主力組成﹖如果係,有邊啲部隊呢﹖另外二、三、四野有無主力參戰﹖除四野司令林彪之外,又有無各野戰軍既核心大將參戰﹖多謝各位既熱心回應!
更新1:

多謝黃兄精辟既答案,令小弟獲益良多!小弟想多口問句,華北野戰軍既司令係邊個﹖另外黃兄所述五大野戰軍在改編前既番號係咩﹖再次多謝黃兄既熱心回應!

回答 (2)

2008-05-21 3:03 am
✔ 最佳答案
我看過少少資料,共產黨有五大野戰軍,分別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華北野戰軍,五大野戰軍實際上組成的時間是1949年,第一野戰軍是由西北野戰軍改編而成,治下有第一第二兵團,而第四野戰軍是由東北野戰軍改編而成,治下有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兵團

而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是由第十三兵團和42軍組成,進駐東北,十三兵團和42軍都是所屬第四野戰軍,然后又增加了第9和第十九兵團,用來保護鐵路,第九兵團屬于第三野戰軍,十九兵團屬于第一野戰軍,所以其實志愿軍雖然由第一野戰軍的司令彭德懷率領,但只有十九兵團是彭德懷的部下,其他的大多來自第三和第四野,第二野據我所知,應該沒有軍團參與
抗美援朝的時候,林彪由于反對這場戰爭,于是稱病拒絕,所以他根本沒有參與這場戰爭
參與這場戰爭的將領有彭德懷,鄧華,洪學智,韓先楚,解方,杜平,宋時輪,楊得志,甘泗淇,李志民,李達,楊勇,王平,梁必業,王蘊瑞,劉震等
其中,楊得志是一野,宋時輪是三野,甘泗淇是一野,李洪志是一野,李達是二野,楊勇是二野,王平是華北,王蘊瑞是二野,其余上述名字沒有提過的,全部都是四野或在四野這番號改了前在四野工作的


2008-05-20 23:34:49 補充:
在下是這個王,華北野戰軍的歷史比較復雜,最初它是于48年晉察冀和晉冀魯豫軍區組成華北軍區,治下有兩個兵團,分別為第一兵團和第二兵團,第一兵團由徐向前擔任司令,第二兵團由楊得志擔任司令,后來又組建了第三兵團,由楊成武任司令員,后來49年改制的時候,改為華北野戰軍,將原本的三個軍團,順序編為18,19,20軍團,兩個送了給第一野戰軍去參加解放大西北的戰爭,即是十九軍團和十八軍團,十八軍團后來又調給二野,參加大西南戰爭,剩下的那個20軍團據我所知就成為了羽林軍,駐扎在天津,幾十年也沒有動過,亦有部分轉型變了公安等等,

2008-05-20 23:35:11 補充:
第一野戰軍改番號前是西北野戰軍

第二野戰軍改番號前是中原野戰軍

第三野戰軍改番號前是華東野戰軍

第四野戰軍改番號前是東北野戰軍

華北野戰軍從改番前叫華北軍區

由于這段歷史我還沒有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還望有人指出錯誤,因為有可能出錯
參考: tom軍事,百度百科,維基,搜狐
2008-05-21 3:47 am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攻擊(1950年10月25日-1951年5月23日)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0/Kw_attack3.JPG/200px-Kw_attack3.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在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1月8日的進攻
中共高層在10月初對是否要派兵入朝參戰長久不能決定,派兵計劃一直沒有執行。10月8日,周恩來和俄語翻譯師哲自北京前往莫斯科;10月11日,在黑海的阿布哈茲區的阿德列爾休養所同林彪與史達林討論朝鮮問題。雙方就該問題達成協議,兩國同意不出兵,準備讓金日成到東北組建流亡政府。不過經毛澤東與其他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高層討論決定最終還是出兵參戰,但要求蘇聯方面最遲在兩個半月內提供空軍掩護,還要負責各主要城市的領空安全。史達林最後也在17日同意了請求。
決策形成後,毛澤東和周恩來曾研究過以什麼名義出兵的問題,並初步擬定了「支援軍」的名義。黃炎培認為支援軍,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讓國際認為中國對美國宣戰。因此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並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表示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跟美國宣戰,是人民志願支援朝鮮。雖然名稱為志願軍,但實際是現役部隊整建制地參戰。總司令彭德懷更打趣說:「什麼志願軍,我就不是志願的!」當時的口號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改編而成。戰爭初期,這一名稱讓聯合國軍誤以為這不過是一隻小規模的志願者隊伍。後來聯合國軍弄清中國人民志願軍是成建制的正規部隊,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後,也願意承認「志願軍」這一名稱,以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避免將戰爭升級。
中國
中國人民志願軍有兩萬兩千多人被俘,被俘人員中連排級軍官有600人左右、營級30餘人、團級5人、師級1人,主要被關押在巨濟島等地。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國共內戰中被俘加入共軍的前國軍人員。志願軍戰俘中的一部分戰俘不願意在停戰後回中國大陸,而選擇去臺灣。依照停戰協定,由中立國印度主持對戰俘進行了甄別,以確定其本人的意願。
事後有兩種大相逕庭的說法:根據戰俘張澤石著《戰俘手記》,美國慫恿反共戰俘和台灣特務毆打不願去台灣的戰俘,強行在其身體上刺反共口號,甚至打死戰俘;據後來選擇前往台灣生活的戰俘的說法和中華民國駐韓國大使王東原著《爭取反共義士歸國記》,則是美國默許曾為中華民國軍隊後被共產黨俘虜旋即送往朝鮮作戰的反共戰俘與堅信共黨領導的戰俘進行對抗,在爭奪領導權的對抗中,中共幹部威脅毒打甚至殺害要去台灣的戰俘,那些戰俘自發或被迫在身體上刺「殺豬拔毛」、「反共抗俄」等口號或紋上象徵中華民國政權青天白日旗的圖騰,以示絕對不返鐵幕之決心,對抗中有戰俘傷亡。至於綁架杜德准將、震驚世界的巨濟島事件,王東原以此來證明中共幹部在戰俘營內無法無天,張澤石的說法則是由於志願軍戰俘受到迫害忍無可忍之舉,以表示回國的渴望。
戰後有14,715位戰俘被遣送去臺灣。他們於1954年1月23日到達台灣,受到中華民國政府的歡迎,稱其為反共義士,並定1月23日為一二三自由日。之後不少被編入中華民國國軍,有的還參加八二三戰役。
回到中國大陸的七千多名戰俘中大部分遭到審查。張澤石本人被開除軍籍和黨籍,以後在「反右運動」和「文革」中被打成右派和叛徒,1981年被平反,遭受這種遭遇的戰俘不是個別現象。


收錄日期: 2021-04-19 21:24: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19000051KK0169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