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式小吃

2008-05-19 11:58 pm
可否介紹下古代的中式小吃,例如冰糖葫蘆等。

回答 (2)

2008-05-21 11:47 pm
✔ 最佳答案
北京小吃可以參考:豌豆黃、豆汁、焦圈、爆肚、驢打滾、愛窩窩、炒肝、炸灌腸、白水羊頭、茶湯、它似蜜、薩其馬……
油條是一種長條形油炸麵食,常用做早點。民間和廣東人又稱油炸鬼或油器,而北方亦稱果子。
中國南宋時期,進士秦檜殺害將領岳飛,都城臨安(今杭州市)西湖一所燒餅鋪內一位叫王小二的夥伴收到此消息後深感不忿,遂把秦檜和其妻王氏的樣子捏製到面餅上,並把兩塊樣子不同的面餅背靠背粘著並放在滾油鍋裏炸,邊炸邊大叫:「大家快看油炸檜啦!」吸引到不少人上前湊熱鬧和購食。很快地,油炸檜就傳遍整座臨安城,王小二的顧客越來越多,王小二造油炸檜也就越來越忙,後來王小二決定把油炸檜的製作工序簡化,直接把兩條面餅面靠面粘著並放在滾油鍋裏炸,成為現今常見的油炸鬼。豌豆黃是以豌豆為原料製作的點心,顏色淺黃,細膩涼甜,入口即化,是春季節令食品和夏季消暑佳品。
粽,或作糉,為以箬葉或蘆葦葉,包裹糯米或黃米或其他輔料如棗,豆沙,火腿等,並以水煮或蒸熟的食品。起源於中國漢族間,相傳與紀念古代詩人屈原投江有關,為端午節應景物之一。
燒賣,又稱干蒸、燒麥、肖米、稍麥、鬼蓬頭,是形容頂端蓬鬆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麵為皮帶餡上籠蒸熟的麵食。燒賣源起元代大都,一說內蒙古,現在中國內蒙古、北京、山西、廣東、山東、江浙等地均有分佈。
煎餅,是中國傳統食品之一,用調成糊狀的雜面攤烙而成,各地做法、食法略有變化。煎餅多由粗糧製作,營養價值高。煎餅疏鬆多孔,可厚(疊層)可薄,便於與其他食品搭配,可在不同場合食用。
豌豆黃是北京特色的小吃,北京居民三月初三吃豌豆黃的習俗。北京東便門內原有「護國太平蟠桃宮」,明、清和民國年,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蟠桃宮都要開廟會,稱為「蟠桃盛會」,在蟠桃盛會上,有很多賣豌豆黃的小攤。
薩其馬是一種源於滿洲的糕點,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由滿族人引入北京後風行全中國。「薩其馬」是滿語的漢語音譯。
時至今日,薩其馬的製作方法已被改良:大約由雞蛋加入麵粉製成麵條狀再下,再由白糖、蜂蜜、奶油等製成糖漿後與炸好的麵條混合,待乾而成。 以雞蛋為主要原料,的方形甜點心。有時也寫成「沙其馬」、「薩其馬」或「薩齊馬」(「馬」字亦作「瑪」)等。
原來滿洲有一種野生漿果,以形似狗奶子得名,最初即用它作薩其馬的果料。入關以後,逐漸被葡萄乾、芝麻、山楂糕、青梅、瓜子仁、棗等所取代,而狗奶子也鮮為人知了。」
餃子,是一種以面為皮的充餡食物,是在中國北方比較傳統的食物。在一些地方稱之為扁食。常見的有水餃、蒸餃兩種。
滿族稱餃子為「子孫餑餑」。
山西、山東等一些地方(比如魯西南)也把餃子叫做 「扁食」(但「扁食」在閩南語中卻是餛飩的意思)。
酒釀,又稱醪糟(中國各地的小吃,味道甜,有酒味,在陝西、四川、江浙、北京等地深受歡迎。酒釀是用糯米(中國北方又稱江米)飯加入酒藥(由米和食用真菌製成)發酵而成的。酒釀歷史悠久,《說文解字》云:「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其中「酒醪」可能就是與酒釀相似的食品。
參考: 維基百科-小吃列表包括世界各地的各種小吃。
2008-05-20 2:03 am
桂花糕、燒餅、千層糕、龍蘇糖、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35: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19000051KK0124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