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苦諦...是作何解釋

2008-05-19 9:37 pm
苦應知: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苦
因不明白(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是何解?

回答 (3)

2008-05-20 6:08 am
✔ 最佳答案
南無阿彌陀佛

求 不 得 苦

凡夫在世間都有所求,求有求不得,縱然得到了,得到了又苦,得到又怕失掉,

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時候想求,求得到又怕丟掉,總是憂慮,總是沒有快樂的日子。

所以,覺悟的人,佛常常教誡我們知足,知足常樂。知足,我就不求了,

於人無爭,於事無求,那你這一條苦就可以離開它了。

怨 憎 會

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對頭不想跟他在一起,偏偏在一起,這個事麻煩大了。

你不喜歡的人,還偏偏跟這個人做了一家眷屬,想擺脫也擺脫不掉;

不喜歡的環境,偏偏沒有辦法離開,要在這裡住一輩子,這就是怨憎會。

五 陰 熾 盛

前七種都是苦果,後面還有一種苦因,叫「五陰熾盛」。

五陰熾盛,簡單的說,就是你的煩惱、妄想、念頭永遠不斷,

在裡面像火燒一樣,叫五陰熾盛苦。這是講欲界每一個眾生統統都有。


希望簡簡單單解答你的疑問。

南無阿彌陀佛
2008-05-20 5:04 am
我不是佛教徒 , 所說的是個人的看法 ,
處於有的世界 , 求不得 , 捨不得 , 苦
處於無的世界 , 拒不得 , 拋不得 , 苦
就以眾生的色相界來說 , 望得到福祿壽、功德 , 但求不得 , 苦
離世時却眷戀世上種種 , 雖捨不得 , 還是要離去 , 苦

虛空界的眾生來說 , 做一事立一業 , 拒不得 , 苦
念眾生苦 , 慈悲心 , 着相 , 苦
2008-05-20 1:02 am

苦諦:苦是逼迫性,是說明眾生身心,常備種種痛苦纏擾不安,所以稱為逼迫性。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這一個現實的世界,充滿著多種的苦,例如:初出母胎,風刀割體,煩惱業力,眾苦交集,稱為「生苦」。隨著歲月增長,發白面皺,體力減退,舉動言行均不能稱心如意,稱為「老苦」。又人身有四大的不調,精神欠佳,身心感受到病痛,稱為「病苦」。又四大分散,神識相離,茫然自失,業境現前,稱為「死苦」。此外,親朋戚友,名位權利受樂得失的「愛別離苦」。終身榮譽,快樂可愛是慾望所及,求之不得的名「求不得苦」。又怨家仇人及憎惡之事,相遇會見,心中所產生不安的「怨憎會苦」。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等無常的變易熾盛所生的「五陰熾盛苦」等。總之,「苦諦」是指人們的身心所感受的痛苦。
  苦的分類:在佛法中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等說。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遭受到苦事,而感覺痛苦,名「苦苦」;遇到樂事變遷,如富貴的人忽然貧窮而感受到的痛苦,名「壞苦」;對於一切事物的遷流無常,如好境不常,盛筵難再等所引起的痛苦,名「行苦」。
  八苦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生苦」人們在母腹中所感受的痛苦,每一個人的神識在胞胎中就有感受,母親吃熱的食物,胞胎中的意識便感受酷熱的苦;吃冷的就感受到寒冰一樣的冷苦;所以嬰兒初生時呱呱而哭就是痛苦的表現!不過人類的智慧,還不能夠如實證知罷了。「老苦」是年老人所周知的事,紫柏大師說:「白髮從來不怕人,侯王頭上曉霜新。」發白面皺,氣喘神衰,齒牙動搖,飯食無味,痛苦是很難說盡的。「病苦」也是人所難避免的事,古人說:「英雄也怕病來磨」,病中滋味真有令人難以消受之感,火燒我骨,冷刺我心,寒熱交加的時候,是會令人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苦。「死苦」是一息不來,便成隔世,神息和軀體脫離的一瞬間,是有如生龜剝?般的痛苦。除非修行有所把握能自知時至,身無病苦。
「求不得苦」是因為眾生的慾念永無休止,所求不如意稱心便生痛苦。「愛別離苦」是恩愛六親眷屬,忽然別離,其痛苦是不堪言說的,古人說:「世上萬般愁苦事,無非死別與生離」。「怨憎會苦」是怨家路狹,覿面相逢時所生的痛苦,所為不是怨家不聚頭,便是痛苦的表示。「五陰熾盛苦」,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就是人們身心的本質,也就是眾苦的根本。要是把八苦再加以微細的分析,就成為無量諸苦了。總而言之,纏繞身體的生、老、病、死,無量任何眾生都要面對接受的,且擾心的有貪、嗔、癡等煩惱及隨時的天災人禍,死後有六道輪迴之苦,因此人類生存這五濁惡世中,充滿著種種苦所以稱為「苦諦」。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35: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19000051KK0091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