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的歷史

2008-05-19 9:14 pm
蜀國的歷史,蜀國有咩歷史????????????

回答 (3)

2008-05-19 9:52 pm
✔ 最佳答案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通過混戰兼併,最後形成魏、蜀(漢)、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蜀(漢)國小兵寡,後主劉禪又是有名的昏庸之主。自諸葛亮、蔣琬、費禕相繼死後,大權逐漸落入宦官黃皓之手。
司馬昭估計蜀國的總兵力不過9萬,其中駐守成都及其他各郡者不下4萬,姜維所領不超過5萬人。只要採取以一路大軍絆姜維於沓水,使其不得東顧;另發一路大軍由駱谷乘虛襲取漢中,風馳電閃,交經劍閣直取成都,蜀國就必亡。
於是這年秋,發兵18萬,使征西將軍鄧艾統軍3萬,自狄道(今甘肅臨洮縣)絆姜維於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統軍3萬,自祁山(今甘肅禮縣20公里祁山鎮)軍於武街橋頭(今甘肅文縣面門外白水江上),斷維東歸之路;鎮西將軍鐘會統軍12萬,帥前將軍李輔、征蜀護軍胡烈等進攻漢中。八月,蜀廷聞魏軍且至,始遣廖化將兵往沓中為姜維援軍,張翼、董厥率兵向陽安關口為漢中諸城外援,敕漢中諸圍軍不要出戰,退保漢城(即淝陽縣城,在今陝西勉縣城東)、樂城(即成固縣城,在今陝西固縣城東)。
漢中蜀軍少,很快就被鐘會大軍佔領。鄧艾亦分兵三路:使天水太守王頎直攻姜維營,隴西太守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楊欣攻甘松(今迭部縣中部白龍江沿岸),邀維之後。維聞鐘會大軍已入漢中,急引軍東還。時諸葛緒軍已佔領橋頭,不能過,姜維乃以輕軍從孔函谷入北道,佯出緒後;緒探知,率軍入北道堵截。維迅速領軍過橋頭,緒返追之,時隔一日,已不及。維還至陰平(今甘肅文縣東部白龍江與白水江江合流處附近),集合將士,欲赴關城(今陝西寧強縣西北陽平關),聽說已破,乃退往白水(今四川青川縣東北白水鎮)。與廖化、張翼、董厥等相會,遂合兵守劍閣以拒鐘會大軍。
鄧艾統軍追姜維至陰平,欲與諸葛緒合軍經江油(今四川平武縣東南60公里涪江西岸的南壩),逕取成都;緒不從,引兵經白水與鐘會軍合,會密奏緒畏懦不進,檻車歸,還軍悉屬會。姜維守劍閣,鐘會攻之不下,糧道險遠,糧草缺乏,欲退軍。鄧艾上書說:如以奇兵由陰平、江油間道到成都,劍閣蜀軍必然還救,鐘會大軍就會平安抵成都。他自陰平鑿山開道,攀木緣崖,經350公里無人地區。至江油。守將馬邈迎降。艾破諸葛瞻前軍於涪;贍退守婂竹,敗死;艾遂至成都。劉禪投降,別敕姜降鐘會,蜀亡。
2008-05-20 2:03 am
開明是傳說的中國古代蜀國朝代名稱,其歷任君主均稱「開明」,共十二世,其時代大約為中原的春秋至戰國時期。對應於今日考古發現的晚期蜀文化。

傳說首位開明帝稱叢帝,原名鱉靈,原是蜀王杜宇之相。因治水有功,使蜀國「民得陸處」,接替杜宇為王,稱叢帝。九世開明帝開明尚接受中原文化,立宗廟,去帝號稱王,傳至開明十二世時,於前316年為秦國所滅。

東漢末年,經過群雄混戰後,劉備先佔據荊州,再吞併劉璋的西蜀及曹操的漢中,於219年自封漢中王。不過於同一年,東吳進攻荊州,殺死守將關羽,使刘备元气大伤。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为魏后,於成都稱帝,自称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继续東漢大统,國號仍为「漢」,而稱自己為「季漢」,不過由于领土主要在蜀地,而且晉代魏國,所以陳壽要以魏為正統,所以把她稱之為「蜀國」,《三國志》也記於「蜀書」當中,至後來才有「蜀漢」之稱。

同年,劉備為關羽報仇,發兵討伐東吳,但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最終撤退到白帝城。劉備於223年四月逝世,諡號為昭烈帝。太子劉禪繼位,由託孤大臣—丞相諸葛亮扶助朝政。225年,諸葛亮出兵南中,利用懷柔政策降服南中部落勢力,解決蜀漢的後方問題。在另一方面,诸葛亮与东吴和好,执行联吴抗曹的政策。

228年,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一次北伐曹魏,却在街亭战役中失败,并不得不依法处斩对此负有重大责任的馬謖,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揮淚斬馬謖」。之后诸葛亮继续北伐,但一直成效不大。234年,諸葛亮於第五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蜀漢再由蔣琬、費禕、董允等接手扶助劉禪,因此,蜀漢仍保持政治清廉。而當時,大將姜維開始實行北伐。到蔣琬、費禕、董允死後,劉禪寵信宦官黃皓,令朝政開始變壞,而姜維在247年至262年不斷的北伐,將蜀漢政治壓力加劇,力量日漸消耗。

後來,姜維曾對黃皓作出彈劾,但反被黃皓逼害,劉禪也對姜維多次伐魏感到反感。姜維惟有避居沓中屯田,擁兵北防,內外產生嚴重分歧。而當時曹魏實質控制者司馬昭決定伐蜀,263年八月派鄧艾、諸葛緒、鍾會率三路南下,開始魏滅蜀之戰。漢中被破,鍾會軍雖被姜維擋於劍閣,但鄧艾率軍偷襲涪城,打敗諸葛瞻。十一月,劉禪接受譙周意見投降,蜀漢正式滅亡。

政治:
蜀漢政律《蜀科》由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伊籍所編列。後來,劉備逝世,繼位的劉禪幼小,政策多由諸葛亮所主持。在朝內制定八務、七戒、六恐、五懼,訓誡大臣;而朝外風氣清廉,人心不亂。當時實行安撫百姓,展示法度規範,約制官職,嚴格遵從權制,廣開誠心,公平行事;做到盡忠益的人雖有錯,必定賞賜。犯法怠慢的人雖是親人,但都懲罰;如能順從懲罰,雖重罪仍會得釋、巧言令色的人,雖輕罪仍會受重罰;而且刑政雖嚴峻,但都無人怨恨。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董允等都繼續諸葛亮的政策;不過後來劉禪寵信宦官黃皓,並開始相信鬼神之說,令朝政開始變壞;儘管如此,到蜀漢滅亡為止,國家政風仍算清廉,有官吏約四萬人。
經濟:
214年,劉備入蜀後,巴蜀地區財政混亂,劉巴提出鑄直百錢,平衡物價,解決問題。當中五銖錢與直百錢並用,錢面有鑄字「直百五銖」、背有「好右有為」,為犍為郡所鑄,從中知道蜀鑄錢不只在一地。而蜀漢的收入有田租,但暫未有實例;鹽鐵對蜀漢有不錯的利潤;而南中金、銀、丹、漆、耕牛、戰馬、蜀錦等貢品,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為諸葛亮北伐提供物資;另有其他收入沒有記錄。另一方面,支出包官俸、軍糧、賞賜等,至蜀漢亡時,官府仍有金、銀各二千斤。
農工商:
三國地圖 - 蜀漢佔據天府之國 - 益州,即今四川、貴州、雲南等地。蜀地本是天府之國,而且戰國時代李冰所開的都江堰,令蜀地有足的水利。諸葛亮北伐時都以都江堰附近為主要農產地,派出一千二百人為主要防護都江堰,設有堰官。所以沒有水利、屯田的必要,遠不及魏、吳,雖然有督農的官職,但只設在漢中郡。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曾在魏地屯田,只為解決運糧問題。而至姜維時,他亦在沓中種麥,但主要作用是避開黃皓。至蜀漢亡時,官府仍有四十多萬斛米糧。
三國中,蜀漢在絲織業最為興盛,以蜀郡為盛產地,稱為「蜀錦」,蜀錦亦多用以外交禮物及賞賜。蜀亡之時,官府藏有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在當時是十分驚人的數目。井鹽也是蜀地特產,為蜀漢其中一項重要工業。三國時期的商業不太發達,一是由於生產量減少,人民多以物易物;二是由於金屬貨幣不流通;三則是由於割據的局面,商人不能遠行。當中,魏、蜀因對立而沒有發生貿易;與東吳則貿易頗多;蜀漢因地處西南,所以鮮有對外域進行貿易。
HY
2008-05-20 12:33 am
蜀漢(或稱季漢)為三國時期,西南方的一個政權。於221年由昭烈帝稱帝開始,至263年曹魏攻入蜀地,後主投降為終,共經過43年,二帝統治。

歷史
東漢末年,經過群雄混戰後,劉備先佔據荊州,再吞併劉璋的西蜀及曹操的漢中,於219年自封漢中王。不過於同一年,東吳進攻荊州,殺死守將關羽,使劉備元氣大傷。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為魏後,於成都稱帝,自稱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繼續東漢大統,國號仍為「漢」,而稱自己為「季漢」,不過由於領土主要在蜀地,而且晉代魏國,所以陳壽要以魏為正統,所以把她稱之為「蜀國」,《三國志》也記於「蜀書」當中,至後來才有「蜀漢」之稱。

同年,劉備為關羽報仇,發兵討伐東吳,但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最終撤退到白帝城。劉備於223年四月逝世,諡號為昭烈帝。太子劉禪繼位,由託孤大臣—丞相諸葛亮扶助朝政。225年,諸葛亮出兵南中,利用懷柔政策降服南中部落勢力,解決蜀漢的後方問題。在另一方面,諸葛亮與東吳和好,執行聯吳抗曹的政策。

228年,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一次北伐曹魏,卻在街亭戰役中失敗,並不得不依法處斬對此負有重大責任的馬謖,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揮淚斬馬謖」。之後諸葛亮繼續北伐,但一直成效不大。234年,諸葛亮於第五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蜀漢再由蔣琬、費禕、董允等接手扶助劉禪,因此,蜀漢仍保持政治清廉。而當時,大將姜維開始實行北伐。到蔣琬、費禕、董允死後,劉禪寵信宦官黃皓,令朝政開始變壞,而姜維在247年至262年不斷的北伐,將蜀漢政治壓力加劇,力量日漸消耗。

後來,姜維曾對黃皓作出彈劾,但反被黃皓逼害,劉禪也對姜維多次伐魏感到反感。姜維惟有避居沓中屯田,擁兵北防,內外產生嚴重分歧。而當時曹魏實質控制者司馬昭決定伐蜀,263年八月派鄧艾、諸葛緒、鍾會率三路南下,開始魏滅蜀之戰。漢中被破,鍾會軍雖被姜維擋於劍閣,但鄧艾率軍偷襲涪城,打敗諸葛瞻。十一月,劉禪接受譙周意見投降,蜀漢正式滅亡。

前蜀(907年——925年),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由王建建立的封建割據政權,十國之一。前蜀疆域遼闊,東控荊襄,南通南詔,西達維州(今四川理縣),北過秦州(今甘肅天水),佔領了今天四川、湖北、陝西以及甘肅大部,貴州全部以及雲南部分地區,方圓數十千里。

前蜀是唐朝的「蜀王」、西川節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早在891年,王建就開始統轄全川。903年,唐昭宗封王建為蜀王。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王建不服後梁統治,建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定都成都。917年改國號為漢,次年又恢復國號蜀。

前蜀初年,王建勵精圖治,開拓疆土,興修水利,注重農桑,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在擁有沃地千里、豐饒五穀的成都平原的情況下,前蜀的經濟、文化、軍事大大的發展,成為了當時的一個強國。可是王建死後,繼承人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後唐趁機伐蜀,蜀軍潰敗,成都淪陷,前蜀滅亡。

王氏父子共統治兩川35年。

後蜀(934年-965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十國之一,其疆域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後蜀的疆域東線和北線最為顯著。東由襄樊退至重慶一帶,北也由甘陝退到廣元。

同光三年(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874年—934年)當時任西川節度使,次年入成都,整頓吏治,成都始安。長興三年(932年),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取得東川。後唐閔帝應順元年(934年),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後蜀」,但在位7月即卒。其子孟昶嗣位,沿用明德年號,明德五年(938年)後改元廣政,頗能勵精圖治,境內很少發生戰爭,是五代時期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地區,後蜀維持近三十年和平,晚年孟昶生活日漸荒淫。廣政十八年(955年),秦、階、成、鳳四州為後周攻佔。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發兵攻蜀,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後蜀亡,前後僅二帝。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34: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19000051KK0086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