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知識+挑戰」人情VS道理

『幫你係人情,唔幫你係道理。』
以這句說話為起點,請問:
「哲學」係研究「人情」定係研究「道理」?


這條問題其實我以前問過,現在只是湊一湊「斑馬」的熱鬧,看看有沒有新驚喜。

回答 (4)

2008-05-16 11:10 am
✔ 最佳答案
我是NANKINGGUY

人情的基本元素條件是認受

而道理的基本元素條件是邏輯

這跟東方恥文化與西方罪文化,東方類比思維與西方邏輯思維,東方重比面而西重思考的分別是同源的

也就是西方人因為有征服自然的天性任務,而必須要有獨立思考精準無誤,明白真正的道理,方能準確地掌握操縱事物的方法

而中國人社會長期受儒家封建君主專制的統治,生存的重點并不是征服自然,乃是要和社會融合,因此必須要學習去把自己的言行思慮,調較之一個群性許可的妥協,方能夠在為社會共和中存在與營生

這就是中國人情與西方道理的分別

論做事,必須依道理,否則跟本程序會錯,無法獨當一面

論做人,必須依人情,否則無法和社會協調共存

因而中國人是做人的材料,而西方人則是做事的材料

當然,如果把"做人"當一件事來做,還是要依道理,否則就會象中國很多無知的婦孺一樣,對生存在世的方法和辦實事千糸萬縷的複雜關係一無所知,只知嚷著一些貽笑大方的公理而衍生各種無謂的家庭和社會阻力

而把"做事"當做人互認受的內容,即還是要依人情
否則實事不能得到其他有權和有關人士的支持,事是做不出來的

這便是要分清楚事是向真理負責還是向認受交待的智慧了

而哲學則是研究所有世事的根源原理

如果是獨自思考的話,便是研究他的"道理",他的真確邏輯關係

如果是共同討論的話,便是把自己的"道理"去包裝成"人情",去增加別人認受的強度,甚至騎劫人情世故而爭奪名利

如果把兩者混淆,在須要認受的環境下說道理,在須要正確的環境下想人情,這個人的腦便是所謂的"裝屎"了

至於人情與道理,何者方為正確

我只能說兩種方式組成的社會都有他本身的存在價值和利用價值,只能透過每個人的獨自經歷,去體會這兩種社會的美

但當辦事的時侯,請依照事物的原理,對效率負責

待人的時侯,便要拿出心來,對認受負責,對人有情

此乃對人用心,對事用術,設不可混淆

而認受本身,以及感性感受本身,卻是理性思考所要服務的對象

所以,其實人情也不一定是比道理低級的東東,反而可以是更反璞歸真也不一定

乃是對人,對情的一種文化,可能比基本的道理有著更高深的境界,乃是道理為起點的價值之最終實踐的平台也不一定
可參照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50902645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71305162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71400305
中我的回答提及天地人的內容


道理便是天道地道之限,人情便是人道之限


凡事物價值如果脫離感情和認受,就等於虛無


所以其實中國文化的人情哲學,是比西方的思想在生物進化的程度上是更為有靈性的



畢竟必須記住道理只是正確分析事物的起點和介質
但人文的本質還是感情,將基楚的道理依照道理來進化,修改,
可能得出的結果就是成熟調和的人情社會才是最高的境界
道理只是起點,道理的產物,才是精粹
道理是機器,人情是靈魂

2008-05-16 03:13:17 補充:
用機器去服務靈魂
而不是靈魂去服務靈魂,機器服務機器
或靈魂去服務機器

2008-05-16 09:00:44 補充:
補充
認受即人際關係的原理
基本上就是親疏有別,尊卑有序

而邏輯即只有正誤之別
參考: 我是NANKINGGUY
對不起,記錯了時間,唔記得選答案.....
2008-05-17 1:40 am
philo-sophia : )

你想想,何謂人情?

你想想,何謂道理?

當你嘗試去思考這些問題,恭喜你,你已經得到答案。至於有沒有新驚喜嘛,那看你自己了。

世上沒有問題不為熱愛智慧者所思所想,無論人情抑或道理。

This is philosophy : )

Cheers~
2008-05-16 7:19 am
西方哲學認為「人情」與「道理」不相關甚至對立,他們主要研究「道理」

中國哲學認為合乎人情就是理,或「情之普遍化為理」。情理是相通的,所以中國人才會說「這事不合情理」,西方人不會說「It is
unkindly unreasonable」


收錄日期: 2021-04-23 21:33: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15000051KK0170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