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歷史背景
其實這個小島是有很多歷史背景,僅在網絡及圖書館的資訊已多不勝數啦…應該還有些未能夠考察鑒証的資料公報於世呢!以下等小妹把搜羅回來的少少部份介紹您們吧。
坪洲是有原居民的,他們均姓林、姓簡及姓黎,多居住於南灣一帶,由於土生土長及懂得天時地利的關係,大多數居民都置有祖業而較為富有,相對六七十年代遷入的一班內地移民,較多選居於東灣,均姓鄭、姓陳、姓林,他們生活比較苦困,由於皮膚黑黑實實,從外表看來比前者更似原居民。
在搜集資料得知,初期的遷徙過程記載,客家人多數遷往長洲、大澳等的離島地區,從事漁業工作,就是我們俗稱的蛋家人,而坪洲的居民多數是鶴佬人、福佬人及潮州人。坪洲碼頭望向南灣,可以見到岸邊的潮州會館和惠州同鄉會,而東灣龍母廟前有福德祠,祂是潮汕人信奉的神之一,所以說坪洲的開國功臣是潮汕人是的確可信呢。
部份老一輩的居民仍信奉中國的傳統神仙及自然神,如天后娘娘、龍母娘娘、金花娘娘、觀音菩薩、哪叱、猴王、七姊等。每逢初一、十五及節假日,都來拜祭祖先和天地。每年亦舉行包山節,在天后廟前建醮,日間舉辦匯景巡遊,包括醒獅和麒麟表演、燃放爆竹、神像遊行、大竹棚唱戲等節目,午夜後分派包子。島上的天后廟及廟旁的碑刻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
當年的渡輪及街渡,以坪洲為中途站,令島上的士多、售賣生意及種植業十分興隆。之後,香港興起灰窯工業,當時坪洲是本地四大初級產業之一。很短的期間內,島上的燒灰業已經成為全港最大規模了。到了六十年代,又進入另一工業發展的階段,可算是全盛時期,當時島上的工廠包括火柴廠、大型鋼管廠、柚木家私廠、造船廠、五金廠、紡織針廠、牛皮廠等大工業,最高就業人數多達二千幾人。
此外還有陶瓷、燈泡、藤器編織及多種其它類型手工業的“山寨廠”,不但為島上居民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甚至連香港島及其他離島的居民亦遷居來此工作。從而坪洲的名氣在此時大大傳播開去,續漸便形成另一種獨特的離島文化,也決定了坪洲後來的發展主軸。不過之後香港的工業開始息微,轉型為商業社會,坪洲這個地方就沈寂了一段比較長的時期,甚至被人遺忘了似的!經過最近十幾年的海事發展和經濟上的變化,坪洲早已列入新市鎮發展項目之一了!而且在交通上亦有明顯的改善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都市人遷進。
於一九三八年,本港人口上升,離島發展迅速,油麻地小輪正式開辦上環至長洲、坪洲和梅窩線,取得離島線專營權。當時坪洲的海岸線在天后廟前附近,碼頭水深不足,仍然須靠駁船往來渡輪及島上。 及後太平洋戰爭爆發,船隊被徵用,小輪生意曾經幾乎停頓。
一九五四年六月十七日,坪洲碼頭落成,成為繼長洲及大澳後,第三個用港英殖民地發展的碼頭,它表面和梅窩無異,近岸處有水道,可供兩船停泊,亦無蓋。建造過程及底部設計,為當年最新小碼頭設計,亦為當時往來坪洲乘客帶來方便。由於坪洲碼頭簡陋,所以也在七十年代重建,加建一蓋及在新填海地區另建新渡輪碼頭,舊的用作公眾碼頭。而新的碼頭就是現今的坪洲碼頭。至於來往中環至坪洲這航線已在1999年由新渡輪接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