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次後,有邊D強國既殖民地獨立呀?????急~~唔該呀..

2008-05-14 5:44 am
兩次世界大戰次後,有邊D強國既殖民地獨立呀?????急~~唔該呀..

除左要有殖民地既名同埋佢脫離既國家,仲要有殖民地獨立既原因..

((我知自己既要求好過份..但我要做功課..唔該你地呀..))

唔該晒~~

回答 (2)

2008-05-15 7:50 am
✔ 最佳答案
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國統治,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獨立權利,完全受宗主國控制的地區。廣義的殖民地還包括雖然擁有行政機關、軍隊等國家機器,但經濟、軍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別國控制的半殖民地國家和保護國,以及委任統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義國家在這些地區設置的「海外領地」、「附屬地」、「海外省」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大多數殖民地獲得獨立,舊的世界殖民系統不復存在。
從殖民地的性質上來說,大致可分為拓殖型殖民地、資源掠奪型殖民地和商業殖民地三種主要類型,這三種殖民地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而順次出現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參見:非殖民化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b/b8/Colonization_1939.png/350px-Colonization_1939.pn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戰後殘存的各主要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意大利,在戰爭中都被削弱。在戰爭期間,未被佔領的盟國殖民地,如印度、東非、尼日利亞、比屬剛果等地的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殖民帝國內部的分工體系被打破。同時,由於日本和德國借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的方法來削弱盟國的力量,盟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在戰爭中也在軸心國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地解放運動首先在曾被日本佔領的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爆發。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曾經在戰爭中與日本佔領軍合作,建立名義上「獨立」的傀儡國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將權力及武器移交給當地的民族主義分子,令其為盟國製造混亂。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首先宣佈獨立,越南於9月2日宣佈獨立。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浪潮隨即蔓延到緬甸、印度、馬來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至1953年柬埔寨獨立之後,法國、荷蘭和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已經全部成為獨立國家。
舉例說,英國曾是一殖民帝國,二戰後,則通過「西敏寺方案」,給予自治領獨立的權利,一些國家如加拿大等便宣佈獨立,但此些國家仍屬於大英聯邦。如「澳洲洲」,她的憲法中便著明英王為國家元首。
進入1950年代後,特別是1955年萬隆會議之後,在已獨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鼓舞之下,這一運動又發展到非洲。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國宣佈了「從蘇伊士以東撤退」的政策,英國在1957年至1963年間先後撤出錫蘭(今斯里蘭卡)、馬來亞、北婆羅洲、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馬六甲和檳榔嶼)、南也門、巴林、科威特、卡塔爾、特魯西爾阿曼(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桑給巴爾、肯雅和烏干達。
戰後非洲國家的獨立浪潮始於1956年英埃蘇丹和1957年加納的獨立。從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獨立運動達到高潮,1960年一年內,非洲有17個國家宣佈獨立,其中13個國家為原法屬殖民地,3個國家為原英屬殖民地(包括意屬索馬里),1個為原比屬殖民地。至1960年代末,英國和法國所屬的殖民地已經大多宣佈獨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經過多年的戰爭,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後期獨立。
參見
殖民主義
殖民國家列表
世界殖民地獨立時間列表
半殖民地國家
參考: Wiki
2008-05-15 8:18 am
1945 印度尼西亞 (荷蘭)越南 (法國) 老撾 (法國) 1946 敍利亞 (法國) 约旦 (英國) 菲律賓 (美國) 1947 巴基斯坦 (英國) 印度 (英國) 1948 缅甸 (英國) 斯里蘭卡 (英國) 以色列 (英國委任統治) 韓國 (日本/美國) 朝鮮 (日本/蘇聯) 1949 愛爾蘭 (英聯邦) 1951 利比亞 (意大利) 1953年 柬埔寨 (法國) 1956 蘇丹 (英國和埃及) 摩洛哥 (法國) 突尼斯 (法國) 1957 加納 (英國) 馬來西亞 (英國) 1958 畿內亞 (法國) 1960 喀麥隆 (法國托管) 多哥(法國托管) 馬達加斯加 (法國) 剛果(利) (比利時) 索馬里(英國和意大利) 達荷美 (法國) 尼日爾 (法國) 上沃爾特 (法國) 象牙海岸 (法國) 乍得 (法國) 中非 (法國) 剛果(布)(法國) 塞浦路斯 (英國) 加蓬 (法國) 塞內加爾 (法國) 馬裡 (法國) 尼日利亞 (英國) 毛里塔尼亞 (法國) 1961 塞拉利昂 (英國) 南非(英聯邦) 科威特 (英國) 1962 西薩摩亞 (新西蘭托管) 盧旺達 (比利時托管) 布隆迪 (比利時托管) 阿爾及利亞 (法國) 牙買加 (英國)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英國) 烏干達 (英國) 1963 新加坡 (英國) (加入馬來西亞, 1965年 自馬來西亞獨立)肯雅 (英國) 1964 坦桑尼亞 (英國托管) 馬拉維 (英國) 馬耳他 (英國) 贊比亞 (英國) 1965年岡比亞 (英國) 馬爾代夫 (英國) 1966 圭亞那 (英國) 博茨瓦納 (英國) 萊索托 (英國) 巴巴多斯 (英國) 1967年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 (英國) 1968年瑙魯 (英國,澳洲和新西蘭托管) 毛里裘斯 (英國) 斯威士蘭 (英國) 赤道畿內亞 (西班牙) 1970 湯加 (英國) 斐濟 (英國) 1971 巴林 (英國) 卡塔爾(英國)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英國) 1973 巴哈馬 (英國) 幾內亞比紹 (葡萄牙) 1974 格林納達 (英國) 1975 莫桑比克 (葡萄牙) 佛得角(葡萄牙) 科摩羅 (法國)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巴布亞新畿內亞 (澳洲殖民地及托管地) 安哥拉 (葡萄牙) 蘇里南 (荷蘭) 1976 塞舌爾 (英國) 1977 吉布堤 (法國) 1978 所羅門群島 (英國) 圖瓦盧 (英國) 多明尼加聯邦 (英國) 1979 聖盧西亞 (英國) 基里巴斯 (英國)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英國) 1980 津巴布韋 (英國) 瓦努阿圖 (英國) 1981 伯利茲 (英國) 安提瓜和巴布達 (英國) 1983 聖吉斯納域斯 (英國) 1984 文萊 (英國) 1986 馬紹爾群島(美國托管) 密克羅尼西亞 (美國托管) 北馬里亞納聯邦 (美國托管) 1990 納米比亞 (南非) 1993 厄立特裡亞(埃塞俄比亞) 2002 東帝汶(印度尼西亞)



殖民地的獨立運動,在戰後二十年間出現高潮。造成獨立的原因,約有下列:

帝國主義的衰微:
二次大戰期間,西歐的帝國主義國家如英、法、荷等國,均飽嚐戰敗的苦果,或為德國佔領,或為日本擊敗。數百年來,白色人種常視為優等民族,作威作福,自我陶醉。殖民地人民經過長期統治,亦漸由仇外而懼外,失去信心。及至英國海軍在遠東失勢後,法國及荷蘭殖民地官員亦於戰時淪為階下之囚。這些有目共睹的事實,不僅粉碎了白人的優越地位,同時也提高了殖民地爭取獨立的信心。

殖民國家內部的反對壓力:
殖民地的建立,是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快速發展所造成的結果。十九世紀的英、法統治階級大多來自工商資產階級,他們為了獲得廉價的工業原料,擴大商品的推銷巿場,為過剩資本尋求出路,不得不從事殖民地的爭奪。但殖民地亦帶來祖國軍費的增長,引起了種族之間的深仇大恨,最後且導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法經歷了兩次大戰後,均由頭等強國降為二等國家,國力衰退,經濟蕭條,再無充足財力維持強大海軍,繼續保護散在各處的大小殖民地。殖民國家的人民,於飽受戰亂摧殘之餘,人心厭戰,政府如再增稅徵兵,派往遙遠的亞洲、非洲,必然引起人民的反感。因此當法國當局放棄中南半島和北美洲的阿爾及利亞時,法國人民不僅無所惋惜,且有如釋重負之感,此種心理上的轉變,亦為促使殖民主義結束的原因之一。

2008-05-15 00:38:03 補充:
結論就是主權國無力總治及過度掠奪,引至殖民地人民反抗而獨立.
參考: wiki,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33: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13000051KK028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