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知識+挑戰:除足球和籃球外,為什麼其他運動好像很少出現不同國籍的聯隊?

2008-05-13 1:15 am
除國家足球隊,一個足球隊可以有很多國籍的球員
籃球亦然
但其他運動很少出現該情況

如果出現
福原愛mix王楠的中日乒乓聯隊
舒拉寶娃mix晏紫的中俄網球聯隊
一定很有睇頭xd
更新1:

那麼大話兄對乒乓孖寶在香港的例子如果呢? 可能佢地講到流利的廣東話,又拎過銀牌,我會覺得佢地係真係代表到香港

更新2:

那麼你認為孖寶得到認同是否因為他們係廣東人?

回答 (3)

2008-05-17 7:41 am
✔ 最佳答案
其實我覺得一切都是因為歸屬感的問題。一項運動的發展,最重要是有人肯大把大把的花錢去訓練球員,投資設備和攪好後勤。這些金錢,有些是一個國家為了自身榮譽而無償付出,但亦有依靠比賽門票收入而維繫的。(當然也有靠廣告商,或買賣球員,不過這些不在此談論了)。

觀眾去觀看比賽,欣賞球技及比賽過程固然是一個因素;但也有為了自身歸屬感的投射。國家當然是觀眾投射歸屬感的最佳團體,屬於自己國家的球員勝出了,每個觀眾自身都感到光榮。但以國家為單位的團隊,並不一定會是最佳的團隊。那麼為了增加比賽的可觀性,就會有以組合四方八面的球員而成,以其他為單位作名義的團隊出現了。除了國家外,城市和地區就是另一個引發觀眾歸屬感的單位。

在業餘的層面,屬於一個城市的球隊,其成員的確多是來自該城市的。但為了增加比賽的可觀度,有些運動會職業化起來。隊伍的單位仍是城市或地區,但球員卻可以來自五湖四海,甚至不同國藉的都有。但觀眾的心理仍會告訴自己:那隊伍是代表我們城市,雖然球員多不是我們城市人,但我們城市提供的環境令他們取勝...

因此,英超足球中的利物浦隊勝利了,利物浦市民都會覺得自己與有榮焉,縱使那球隊的球員,教練甚至老闆,都沒幾個是利物浦居民。

但這個歸屬感效應,只在團隊比賽上有效,因為團隊效應能淡化每個球員自身的國藉。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有一隊利物浦乒乓球隊,但當中男單賽事,下場的是一名中國外援,利物浦的市民心裡都很難認同他是代表利物浦市。

因此,團隊中需要眾多球員下場的比賽如足球,藍球,冰上曲棍球等,都會有成員為不同國藉的隊伍誕生;而乒乓球,羽毛球這些個人或二人團隊對打的比賽,就很少不同國藉的組合。

至於另一位回答者提出的網球,其實在職業網球中,當中的個人主義很重,比賽以個人單位為主。雖然偶有國家為單位的對抗賽,但這並不是主流。這和拳擊,哥爾夫球有點像,我們會知道拳王阿里,泰臣等的戰績,但很少留意他們是什麼國藉。不同國藉成員的雙打組合,於商業上有其噱頭,所以亦會出現.但仍是那麼一句,這並不是主流。

在網球仍是發展階段的中國,才會那麼強調晏紫,孫甜甜等是來自中國。其他國藉的球手,賣點通常是他們自己,而不是他們的國藉。

希望以上的論點有其建設性吧。




2008-05-18 20:16:57 補充:
有關乒乓孖寶的例子, 其他移民歸化他國代表其實國家出賽, 是常有的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 是何智麗歸化日本, 成為小山智麗, 再在亞運上逐一撃敗中國高手, 而服國家因其不肯讓球而驅逐她離隊之仇.

另外亦有一名中國體操好手因傷退出中國國家隊, 娶了瑞士太太, 入了瑞士藉後又醫好傷, 再代表瑞士取得奧運金牌的故事.(好像名字叫李東華...不大記得了)

不過這些和組成不同國藉的團隊, 關係不大吧...

2008-05-18 23:19:49 補充:
SORRY,好多錯字:
〔其他〕移民歸化他國代表〔其實〕國家出賽=>〔其實〕移民歸化他國代表〔其他〕國家出賽
而〔服〕國家因其不肯讓球而驅逐她離隊之仇=>而〔報服〕國家因其不肯讓球而驅逐她離隊之仇

2008-05-18 23:20:16 補充:
都係打錯,〔報復〕才對.SORRY

2008-05-20 20:15:42 補充:
越來越遠了, 乒乓孖寶無論是什麼省藉人, 都會被認同. 因為他們奪了奧運銀牌, 而香港很想承認那牌奧運銀牌, 是屬於香港. 以前也有些混血的游泳手, 代表香港參加亞運拿獎牌, 香港也沒說他們不算是香港人.

就是足球的山度士, 巴貝利, 甚至譚拔士, 香港也會認同他們. 因為香港自己沒什麼運動高手, 誰肯成為香港的一份子, 為香港爭添光采, 香港就會承認誰.
參考: 全屬個人意見
2008-05-13 6:34 pm
網球賽事中的混雙慣常有不同國籍的球員組合,例如在2008年初舉行的澳洲網球公開賽,中國球手晏紫與巴哈馬的克奴斯拍檔,晉身四強;而孫甜甜和塞爾維亞拍檔施蒙積,更以直落兩盤七比六和六比四,擊敗印度組合米爾莎和布柏迪,奪得冠軍。


收錄日期: 2021-04-29 18:50: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12000051KK022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