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無邊界. 佛法本身無國籍性, 是生命的普遍和終極道理, 不是限於服務單一民族. 甚至不單祝福人類, 而是祝福所有有情感的生命.
眾生平等是佛法重要原則, 希望人能破除種種分別心, 直視生命本質, 尋求離苦得樂之法. 生命本質並無國界之分.
科學亦追求普遍真理. 普遍真理是不分國界的.
相反天后是海上的守護神, 又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亦不是傳揚普遍和終極生命真理, 所以佛弟子對種種教人向善, 給與世人安慰的神, 都是存尊重心而不是追隨.
釋迦牟尼的行為, 充份顯示不分人種國界階級的主張, 乃至本國受侵, 亦不曾詛咒或怒恨, 反而事事平等祝福, 不望任何一方繼續惡業和戾恨.
聖嚴法師在《正信的佛教》所說:「在現有歷史的記載中,雖然只有釋迦一人是佛,可是過去久遠以前,這個世界曾經有佛出生,未來的久遠以後,這個世界仍將有佛出生,現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獨一無二的,佛教承認過去、現在、未來,有著無量無數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眾生(動物)不論信佛與否,將來都有其成為佛陀的可能,因為佛教相信:佛陀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聖雖有不同,在本質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將佛陀當唯一的神來崇拜,也不承認另一個宇宙的創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無神論者。」
關於釋迦牟尼的種族, 有說是雅利安人, 有說是黃種人( 即跟我們漢人一樣的蒙古種. ) 可參考以下維基資料:
當時印度北部有十六個大國,都是君主制國家;釋迦族統治的是邊緣的四小國之一,採取共和制[5],玄奘譯為劫比羅伐窣堵國( 舊譯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南部的提羅拉科特附近),以憍薩羅為宗主國。釋迦牟尼的主要活動範圍,在恆河兩岸的憍薩羅國、摩揭陀國和毗舍離國之間,所以他說法使用的語言很可能是摩揭陀語。佛入涅槃後,弟子們編纂佛典時使用的語言,也應該是摩揭陀語;但是隨着佛教傳播的地區逐漸擴大,在各種方言的影響之下,不可能保持佛典語言的清純。德國學者H. Lders 就把這種原始佛典所用的語言稱為古代半摩揭陀語。
根據斯里蘭卡(錫蘭)佛教徒的說法,現存的巴利文屬於摩揭陀方言,也就是佛陀所使用的語言。但是根據語言學研究來看,巴利文應該屬於印度西部的方言,它與東部的摩揭陀語不同,很可能是受到摩揭陀語的影響,從而接受了它的某些特徵[6]。
釋迦族自稱為印度甘蔗王族的後裔,與《羅摩衍那》的主角羅摩同出一系,屬剎帝利種姓。一般認為釋迦牟尼為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但是也有人認為,因為釋迦族所處偏遠,僻處婆羅門文化圈之外,雅利安人到達的時間很晚,被認為是未開化地區,所以很有可能是當地土著民族,而不是純粹的雅利安人種,在《雜阿含經》中也曾記載釋迦牟尼被婆羅門誤認為賤民的故事,如果釋迦牟尼是純粹雅利安人,就外貌特徵上,應該不可能被誤認。近代也有研究(如方廣錩:《淵源與流變——印度初期佛教研究》)認為釋迦牟尼為黃種人(現代南亞的不丹人、錫金人、部分尼泊爾人等也是黃種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7%8B%E8%BF%A6%E7%89%9F%E5%B0%BC&variant=zh-hk
祝主內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