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關於三農問題的思考
具體而言,「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然而雖說側重點各有不同,卻必須一體化地加以考慮、解決。
目前我國有近13億人口,其中7.8億生活在農村;農村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有3,000萬左右,初步解決溫飽問題的低收入人口有6,000萬左右,還有一大批僅僅基本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其溫飽的標准還很低,隨時存在著返貧的危險。因此,「三農」問題的解決與否,關係重大,不僅僅關係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還關係到整個中國的富強,以至全世界的穩定。
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
儘管我國已經被一些國際組織在經濟發展水平上列入了世界前十名,甚至有些國際組織從增長潛力進行分析,認為中國將在不太長的時間內進人世界前三強。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國是個城鄉二元結構的社會,有機會到農村去看過的人都會了解到,中國農村相對而言還是比較貧困,相當落後的,大多數的傳統農業區,還跟不上整個國家的高速現代化過程。因此,今天國人越來越多的把目光集中到“三農”問題上,越來越多的國人日益清晰地了解到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的“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滑坡的前景)真危險。”雖然總體而言,農村的情況在日益好轉之中,中央也加大了對農業的扶持,但“三農”問題并未得到根本改觀。
胡溫高度關注三農問題
新一屆領導人對平民增收一直表現出高度的重視。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強調“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溫家寶總理多次指出,他最關注的是“三農”、就業、社保等問題。可見有關“三農”的問題,一直都是胡溫體制最關注的重點之一。
中共十六大以來,在胡溫體制的直接推動下,中國政府一再以實際政策表現其對農民的權益的關切。2004年初中央出台了第六個關於“三農”的一號文件,2005年初又出台了第七個關於“三農”的一號文件,對農民進行了大幅度的減稅減費、優惠以及增加投入的支持政策。今年以來,農村稅費改革在中國農村普遍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也已啟動,糧食流動體制改革邁出新步伐,一些地方還實施了對農民的直接補貼試點。
在中央的直接推動下,目前中國已有28個省份的農業稅退出歷史舞台,河北、山東、雲南三省也將農業稅稅率降低到2% 以下。今年中國農民將進一步減負220億元(人民幣,下同)。而從2000年至今,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已高達1,835億元。
農民的“包袱”輕了,多年來收入徘徊不前的狀況得以改變。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936元,增長6.8%,是1997年以來最高的一年。今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2.5%,首次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
農村依然相對貧困
不過,今年下半年開始,陸續傳來一些不利農民增收的消息。據透露,油價上漲,糧價下跌,讓今年農民增收形勢再次出現變數。中國國家發改委對糧棉主要生產縣市進行調查的資料指出,今年以來截至8月底,化肥價格依然有較大幅度上漲,6月份全國尿素、鉀肥、複合肥等主要品種零售平均價同比漲幅已接近、個別地區甚至超過20%。與此同時,油價上漲引起的運輸成本上升等等都在增加農業的生產成本。但是,中國國家統計局8月11日發佈的統計公報顯示,在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和食品價格比去年普遍上漲的情況下,7月份全國糧食價格卻下降了0.9%。這一剪刀差對於農民而言,無疑是一個壞消息。
另外,中國農民家庭生活開銷負擔不斷加重,特別是教育、醫療等費用使家有學生和病人的農戶不堪重負。學校收費雖實行“一費制”,但轉換名目收取的補課費、贊助費、試卷費等在一些學校有增無減,使一些供有中小學生的農家困難重重;特別是大中專院校及高中的高學費,打碎了一些貧困農家孩子的升學夢,還使另外一些勉強入學的學生家庭生活雪上加霜。同時,農民看病成為老大難,由於醫院門檻高、看病費用高,導致有病後沒錢看病、看不起病的現象比較普遍。
2008-05-10 15:17:34 補充:
結論
總括而言,就我國的國情來看,建設全面和諧社會必須以農村和諧社會為基礎,而農村和諧社會實現的根本,正在於“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而且,我們必須在改革和完善“三農”體系的同時,通過一系列宏觀層面上的經濟、社會、政治的綜合改革和調整,進一步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縮小城鄉差距,才能真正實現小康社會、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
2008-05-10 15:17:49 補充:
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難點
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難點,有以下幾個:
一,人多地少,勞動力嚴重過剩。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國長期以來的一個突出矛盾。據最新調查,我國共有耕地20億畝,但人均耕地僅1.7畝左右。國際農業專家認為,在現在的生產力水平下,養活以及令一個人過得溫飽,不能少於4畝耕地。現在中國用一畝多的耕地養活了一個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中國人均耕地畢竟太少,且今後人均耕地還要繼續縮減,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糧食供給和社會安全。
2008-05-10 15:18:00 補充:
另一方面,我們的農業勞動力到現在為止,按國家統計公布的數據是5億,即18歲至60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是5億,但實際上在在農村,60歲以上的人和14、5歲的孩子絕大多數都得干活,這樣算下來就有了6億多。可按現在的生產力條件計算,在中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僅需要1億多(粗算1.5億),勞動力大幅過剩達到將近5億人。
2008-05-10 15:18:10 補充:
二,土地資源不斷減少。中國有限的耕地以每年上百萬畝的速度急劇減少。建工廠、修公路、蓋住宅、發展小城鎮、遍地開花的開發區,大量擠占耕地,以致工業污染、水土流失、生態破壞、環境惡化、洪澇災害。而過渡放牧和掠奪式耕種,亦使大量耕地草場越來越趨向貧瘠和荒漠化。有資料表明,全國水土流失的面積目前已增加到160萬平方公里以上,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1萬平方公里,占我國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
2008-05-10 15:18:24 補充:
三,農產品商品生產率低。我國農業商品生產率低,常年看平均農業商品率為39%。西方發達國家農民生產的糧食全部進倉,然後加工廠買走進一步加工。然後農民買面粉回來烤面包,商品生產率達到100%。
四,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脆弱;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增收基礎不穩定。我國農業科技投入太少,農業增長中,科技的貢獻率不到40%,使農民增收、農業增產的潛力減少。與此同時,分散的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在短時間難以改變,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
2008-05-10 15:18:41 補充:
五,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有資料表明全國4億多青壯年農民中有近四分之一是文盲和半文盲。目前這一代農民所受的基礎教育如此之差,造成了他們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普遍較低。對市場經濟還停留在粗淺、模糊的認識水平上,對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質准備,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經濟發展。
2008-05-10 15:18:53 補充:
胡錦濤的兩個趨向論斷
關於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胡錦濤提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這是胡錦濤總書記在總結了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規律之後,於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即: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纍是帶有普遍性的傾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傾向。
2008-05-10 15:19:07 補充:
在2004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又明確提出:中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循此思路,筆者認為要真正解決“三農”問題,我們應當:
一,加強土地資源管理,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我們要加強土地資源的監管,實現耕地占補平衡以及嚴格控制城鎮和開發區的用地規模,對優質的高產農田要划定必要的保護區。與此同時,要加大投入,進一步提高耕地利用水平,并且積極穩妥地開發後備耕地資源,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2008-05-10 15:19:18 補充:
另方面,國家要有目的地上一些大型工程項目,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同時充分發揮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作用。事實上,在民營經濟發展快的地方,基本沒有失業問題,溫州、台州、東莞等地,還出現了勞動力的嚴重不足。
2008-05-10 15:19:29 補充:
二,立足比較優勢,因地制宜,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目前發達國家對農產品的加工約占總量的80%,而我國只有10%至20%,發達國家食品工業產值相當於農業產值的二至三倍,我國還不到三分之一。發達國家農業產前、產後的比例為2 :1 : 7,我國正好相反,為7 : 1 : 2。可見,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的空間很廣闊,潛力很大。
同時,我們要尊重地域差異性,促進經濟區域化發展,以大幅提高產量。如將黃淮海地區建設成為小麥產業帶,長江流域建成優質油菜和柑橘產業帶,新疆地區建為棉花產業帶,東北和內蒙古東部建成玉米──大豆產業帶等等。
2008-05-10 15:19:38 補充:
此外,我們還要立足比較優勢,加快農業國際化發展。要知道在種植業方面,中國的小麥、玉米、大米等大宗農產品的國內價格已高出了國際市場價格達20% 至70%,失去了國際市場上價格競爭優勢。而蔬菜、水果、油料、糧料等經濟作物,則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優勢,特別是中國的畜牧業,除禽肉外其他肉類價格均低於國際市價,豬、羊、牛肉價格分別比國際市場低50%、50%、80%;因此肉類生產將是中國農民可以揚長避短的一個重要優勢領域。
2008-05-10 15:19:49 補充:
三,政府必須加大對農業的引導與扶持力度,落實多予少取的富民政策。雖然目前政府正在積極加大農業投入,減免農業稅和實行直接補助政策,但總的來說,政府財政用於農業的公共投資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還比較低,以致大量農用水利設施年久未修,農村公共用品供給嚴重不足。因此,財政要采取多種有效的扶持方式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一是增加財政支出中農業生產支出的投入比例;二是實行農產品保護價格政策,根據國家財力,逐步擴大保護范圍,避免農產品價格隨農業產量大起大落而傷害農民;三是建立風險基金、價格調節基金和農產品的儲備制度。
2008-05-10 15:20:06 補充:
四,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素質。首先要加強農村的基礎教育,同時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農民培訓體系,使農民盡快掌握農業新技術、新知識,並幫助農民樹立市場觀念。另外,宜把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後半段,即初中段分為升學教育和職業教育,建立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同時建立利益導向機制,在各類就業、用工制度中都體現素質要求,力爭到2020年使農民受中等職業教育率達95% 以上,使農民接受系統的中等職業教育。
2008-05-10 15:20:30 補充:
五,推行以吸納農民為主要內容的城市化戰略。在計划經濟時期,我國不是隨著工業的發展推進城市化,加速農村勞動力和人口向城市轉移,而是從體制、政策到各項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鎮的發展和勞動力的流動,尤其限制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目前,我國工業化程度已經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城市化程度只達到40.5%,比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低10多個百分點。因此,解放農民,還農民一個平等的社會地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
2008-05-10 15:20:44 補充:
解決農民“國民待遇”問題,不能僅靠道義訴求,需要有實際措施和步驟。在義務教育、戶籍管理、遷徙自由、市場准入、勞動就業、公共用品使用、民主參與等諸多領域,完全可以逐步取消對農民的歧視性限制,在解放農民的路上邁出實質性步伐。不過,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要經歷一些中間環節和過渡階段。他們首先作為外來人口流動於鄉村和城市之間,再進而以邊緣群體的形式較穩定地聚居在城市非主要區域,直到最後完全融入城市主流社會。
2008-05-10 15:20:50 補充:
這一演進過程是實施非農化和城市化戰略的必經之路。不能因為邊緣人口增加城市壓力、破壞環境、犯罪率上升、形成貧民窟等負面影響的存在,而人為地阻止這一進程。只能采取積極措施,興利除弊,盡量減輕這種國內移民所帶來的陣痛,幫助邊緣人群盡快融入主流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