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發問者問的是中國威脅論有那方面呢?發問者是“想了解多d , 希望推翻中國威脅論既荒謬講法。”而【litrabangus】COPY了“北美政論家許行”的“中國威脅論產生背景”,實質上是在支持“中國威脅論”觀點的。“許行”的很多論據都是斷章取義,根本無事實根據支持。
況且“中國威脅論”并非自中國二十年經濟成長之後才有的。
實際上,“中國威脅論”在美國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19世紀後期的“排華浪潮”。當時,美國白人種族主義者和勞工利益集團將大批涌向美國西海岸的華工視為對美國主流文化的“威脅”,認為他們是“劣等民族和落後文化的代表”,是白人“飯碗”的搶奪者,於是推動政府分別於1882年和1884年通過了《排華法案》。這一時期的“中國威脅論”是針對華人移民這一特殊族群的,因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威脅論”,但其中體現的白人至上主義思想和東西方文明的衝突,則在其後的“中國威脅論”中仍能找到蹤影。
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曾炒作過一陣“中國威脅論”,即所謂中國革命的勝利有可能在東南亞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從而對美國形成“紅色威脅”。不過,這一時期的“中國威脅論”出現在美蘇冷戰的大背景下。
今天的“中國威脅論”主要起自冷戰結束後。大的背景就是蘇聯威脅消失了,而中國正逐步走向富強。第一次大規模的“中國威脅論”氾濫于1992—1993年間。他們從意識形態、社會制度乃至文明角度展開了對“中國威脅”的具體論證,媒體則推波助瀾,以致洶湧成潮。其中,美國費城外交政策研究所亞洲項目主任芒羅首先發難,發表了《正在覺醒的巨龍:亞洲真正的威脅來自中國》,於是名不見經傳的芒羅和他這篇“中國威脅”的文章頓時聲名顯赫,一時間風靡太平洋東岸。“中國經濟強大———政治崛起———軍事擴張”,這就是頭腦中只有強權信條的“中國威脅論”者的邏輯。
有關“中國威脅論”的歷史演變,可詳閱: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ch-yuwai/183410.htm
想了解多d , 希望推翻中國威脅論既荒謬講法,金一南教授【荒謬的“中國威脅論”】一文從“中國威脅論”各階段產生的背景加以分析,加以駁斥,值得一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3/02/content_5790196.htm
還有,人民網駐美國記者 唐勇在下文中有幾段話說得好﹕
http://big5.china.com.cn/military/txt/2006-06/08/content_6234271.htm
關於“中國軍事威脅論”﹕
美國知名外交政策研究專家、卡托研究所副總裁卡彭特說,“無論按照什麼標準來看,美國的軍事預算都過於龐大。五角大樓之所以要刻意把中國塑造成美國的軍事對手,就是為了給它的新國防和武器預算找到通過的理由”。卡彭特還說,五角大樓預測未來20年到30年內中國將成為美國的軍事戰略對手,“如果五角大樓預測不準,國會應該找它們算帳”。布魯金斯學會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 哲說,大部分專家都會把“威脅”定義為實力和意圖的結合,沒錯,中國是在增強它的軍事實力,“但中國並沒有表現出希望使用這些實力來攻擊美國的意圖”。
關於“中國經濟威脅論”﹕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蓋保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彼得博特利爾、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師羅奇、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拉迪、卡托研究所貿易問題專家伊肯森、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蒙代爾等一些有影響的經濟學者都在各種場合批判所謂的“中國經濟威脅論”,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對美國來說是件好事,美國不應該經濟領域煽動極端民族主義。至於記者接觸到的美國許多企業界人士都認為,中國經濟威脅論”不值一駁,因為他們都非常看好中國市場,而且從與中國企業合作當中得到了大量實惠。
願知識共享!
2008-05-11 14:41:33 補充:
關於“中國文化威脅論”﹕
美國肯尼索州立大學副校長弗羅拉說:“中國的儒家思想以‘和’的觀念為主,在這個準則影響下,千百年來中國人對內珍視家庭團結,對外與友鄰和睦相處,這也是中國要向世界展示的文化核心。” 弗吉尼亞州立大學世界研究學院的帕特拉教授說:“與麥當勞、好萊塢在中國的風靡相比,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實在太少了,他們需要更多了解這樣一個既古老又現代的東方文明。”
還有更多美國學者指出,在美國主流文化在世界上無孔不入的今天,把美國剛剛出現的漢語熱和中國在國際上建孔子學院當成中國實行文化入侵的證據,這種人不是別有用心就是見識不足。
2008-05-11 14:41:50 補充:
不難看出,這種賊喊捉賊的邏輯是無完無了的。除“中國威脅論”外,不是還有“朝鮮威脅論”、“伊朗威脅論”……,曾幾何時不是還有“伊拉克威脅論”嗎?。就因為我老美是老大,把人家給滅了,也不算威脅。除非中國和美國一般強大了,就無所謂威脅不威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