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謂秦失民心而亡, 其說當否, 就析論之.
回答 (2)
從觀念上說,中國政治的中樞神經是道德人心,所謂得道多助。
秦國卻因為割斷了這根神經而獲得成功,有意思的是,它的迅速滅亡好像也正是出於同一原因。 為什麼會這樣?民心向背真的是決定一個王朝命運的根本力量?
秦國的成和敗可能得按歷史任務分成兩段來說,“成”的階段是殘酷競爭的階段,而“敗”的階段則是系統維護和控制的階段。也就是打天下和守天下。
打天下需要的是勇猛兇狠,守天下則需要安撫和善待,賈誼著名的《過秦論》“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的說法幾乎是分析秦亡原因定論。
但是,秦國如果採取漢初的那種柔性政策就能免予滅亡呢?這個可能不能簡單地按照道德命定論來解釋。對於漢以後歷朝歷代的王朝覆滅來說,道德命定論基本上無需懷疑,因為排除異族入侵因素,各個朝代的滅亡原因基本上都是由於朝政腐敗、民不聊生。可是秦國似乎有所不同。
導致秦國迅速滅亡的標誌性事件是陳勝吳廣的發難,官方歷史把這場事件定性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場偉大的農民起義”,但是陳勝吳廣並非由於苛捐雜稅和土司兼併導致饑寒交迫、流離失所,被逼無奈起而抗爭的饑民。據《史記》記載,陳勝雖然曾經“與人傭耕”,是個雇農,但舉事的時候,“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也就是說是一支政府組織的支邊隊伍的頭目,大小是個“國家基層幹部”,而他們“起義”的原因是“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也就是說違反了國家政令,為了逃避懲罰而舉事。
再從心理原來來看,陳勝當雇農時的理想也不是“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之類小農理想,而是“苟富貴”的燕雀焉知的“鴻鵠之志“,舉事時他們所喊的口號也不是“打土豪、分田地”,而是“王侯將相甯有種乎?”用今天的話來說,陳勝吳廣其實是“對社會存在嚴重不滿,無視法律尊嚴,為滿足求一己之私,不惜聚眾暴亂……”。所以,不應該把陳勝吳廣定性為農民起義軍的領袖,這種褒獎對任何時代都是非常可怕的鼓勵和煽動。
除了陳勝,繼之而起的劉邦和項羽舉事的心理動因表現出驚人的相似,據《史記》載,秦始皇巡遊天下時,劉邦和項羽都親眼目睹了天子威儀,劉邦感歎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其眼饞和口水千載之下猶可想見,項羽則更加霸道:“彼可取而代也。”。
其實就算他們三個當時未必說過這種話,但從當時的歷史精神潮流來看,《史記》也並非完全妄擬,剛剛結束的戰國時代是一個道德徹底崩潰、社會弱肉強食、人人無法無天的年代,自私自利天經地義,狂妄自大理所當然。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秦國其實只是從外部社會統一了全國,在更深刻的精神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秦始皇”,所以秦國統一之後迅速崩潰,天下混戰,勢之必然也,經過以陳勝吳廣首難、天下英雄紛起、楚漢雙雄角逐之後,西漢的重新統一才算真正地讓人“心服口服”了,到那個時候,大家都累了,休養生息、天下太平才有了社會現實和心理現實的雙重可能。
秦亡原因有4個,現分析如下:
1.)不恤民命:秦始皇立國後,徵調八十萬人,北伐匈奴和戌守南方,令人民疲於奔命。
2.)大興土木:興建阿房宮,築驪山陵,修築長城和馳道,浪費不少人力物力。政府支出,只好向人民徵收重稅。
3.)嚴刑峻法:實行連坐法,百姓動輒就判罰重刑,於是只好反抗秦暴。
4.)焚書坑儒,專制極權:實行嚴厲的思想控制,其焚書坑儒之舉,實在令人民無法忍受。
參考: 小子無知,有錯歡迎指點(勿抄)
收錄日期: 2021-05-02 11:03: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09000051KK0104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