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張衡天資聰敏,且勤學不倦。他自小就到處結交了各著名學者,對於張衡往後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二十三歲時,他放棄了當大官的機會,只選擇到南陽郡擔任太守主簿。後來南陽郡郡守因政績卓越而被皇帝升遷,張衡並不打算和郡守一起到洛陽,反而決定回鄉閉門讀書。期間,他大量研讀大量有關科學的書籍,從而發展多方面的應用科學知識,堪稱為「博學」之士。後來因為母親的鼓勵,34歲擔任「尚書郎中」的官職,四年後被任命為「太史令」,負責掌管天文、曆法、氣象與地震的觀測與紀錄。
張衡對天文學的貢獻
中國古代對於宇宙的構造,有三種曾較為流行的說法:分別是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
蓋天說是較古老的說法,《晉書》認為:始自伏羲,傳於周公。此說認為天圓地方,天如同一個笠帽、地如同棋盤,笠帽蓋在棋盤上,日月星辰固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轉動,所以日月星辰固定在笠帽。笠帽不停的轉動,所以日月星辰也不停的運行。
渾天說則傳說至少始自西元前四世紀戰國中期的天文學家石申,最早有詳細的說明則是在張衡所著《靈憲》一書,而渾天儀以此為理論基礎製作。此說認為天似雞蛋,地則像是蛋黃包在其中,天由氣支持,水位於天的底部,地則浮於水上,而日月星辰都生長在殼上,天殼不停地轉動,日月星辰也跟著不停的運行。
宣夜說又稱為「太空說」,認為天是空而無質,無窮無極,日月星辰飄浮在空洞洞的天上。
張衡可說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雖然這說法仍有很多漏洞,但比起「蓋天說」更進步,更能真實地反映了宇宙的原本面目。「渾天說」將大地看作是一個蛋黃,圓圓的外型就像地球,比較接近真實情形。加上以這理論能夠找出太陽的運行規律,解釋夏天日長夜短,冬天日短夜的原因,所以「渾天說」能在中國流行大概一千年。另外,他亦曾經推翻過古人「天狗吃月亮」的說法,認為月蝕是因為太陽運行到月球前所致的。雖然他的說法在若干年後比西方所推翻,但對如活在二千年前的張衡來說,他的說法比起當時一般人的迷信說法先進得多。亦不得不佩服他的對觀測天象的持之以恆和聰明才智。
另外,張衡對天文觀測的癡情亦在他的著作中表露無遺。他指出「微星」﹝暗淡的星﹞有一萬一千五百二十顆。根據現代天文學家的校驗,肉眼能看到在六至七等星之間的星大概有一萬四千多顆。足見張衡的觀測細密精心。此外,他還測出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為周天的1/736,即29’24”,與現代所測得的太陽與月亮的平均角直徑31’59”與31’5”2相差不多,如以當時無正規的天文觀察儀器而單靠肉體看的話,張衡所得出的數字已相當難得了!
他的著作包括《靈憲》、《渾天儀注》,主要講述宇宙演化、天地結構、日月星辰的本質和運動,對中國天文學貢獻很大。
張衡小檔案
別號 平子
出生年代 東漢章帝建初三年,西元七八年
藉貫 南陽西鄂人
發明 渾天儀--漢安帝時期
候風地動儀--西元132年
天文學著作 《靈憲》、《渾天儀注》
其他作品 《算罔論》
文學作品 同聲歌》、《定情賦》、《兩京賦》、《南都賦》、《歸田賦》、《四愁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