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歷史條件?

2008-05-09 7:47 am
請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歷史條件?

請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歷史條件?

回答 (2)

2008-05-09 11:53 am
✔ 最佳答案
恩~台灣經濟起飛有很多因素呢!(只談事實,拒絕政治)

1日治時代雖然說為了掠取資源,但是日本在台灣,確確實實的完成了縱貫鐵路、衛生系統等重大建設。
不僅如此,日本將台灣當作南進基地,在台灣積極發展農業與初等工業,都更加奠定了台灣產業穩定的基礎。
由於台灣除了台北曾被美軍轟炸以外,其餘的多數建設都算相當完善,當時國民黨接收的台灣,毫無疑問的是全中國最進步的省。

2國民黨從大陸敗退後,畢竟曾是一個統治整個中國的政府,從大陸帶來全國黃金的存量,也許無法對大陸上有幫助,但在台灣使用可說是相當充足。
這一大堆黃金,快速的穩住了台灣的金融混亂與物價飛漲,外加美援,當局迅速的收回金元卷,換發台幣,全台民生趨漸穩定,政府的動蕩也獲得喘息。

3國民黨撤退來台時,由於共產黨大力掃蕩權貴,同時提倡齊頭式平等,許多知識份子與大學生紛紛隨政府來台,當時曾有一句話形容:"全中國唸過大學的,有四分之三在台灣。"
這批知識分子為台灣的建設提共了充裕的人才資源,他們不斷的投入國家的建設工作,並且不斷再台培育下一代菁英,例如孫運璿等人皆是。

4國民黨來台時,由於反思大陸失敗,於是學起共產黨搞起土地改革,企圖解放土地,不讓地主壟斷,最有名者就是"耕者有其田"。
土地解放後,地主勢寡,土地為廣大私人所有,國家更容易規劃許多建設,促進農業的再繁榮,並間接提升了工業基礎。

5大陸來的官員、國代,對台灣異鄉不必顧慮太多,於是大膽的實施許多理想與挑戰,通過許多在大陸不敢通過的法律,對台灣其實是利遠多於弊。

6政府看準了紅色大陸的封閉,迅速的在台灣展開經濟建設計畫,成功的進口導向再轉為出口替代,擴大內需推動建設(十大建設)以促進後來的產業登台。
並且獎勵企業、規劃工業區、吸引外資,使台灣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ㄧ!
參考: 我的研究
2008-05-17 10:18 am
東亞諸國戰後經濟發展的成績遠優於其他後進國家,但要如何解釋這表現上的差異,則是經濟發展領域中有高度爭議性的重要課題。本文以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為題,檢討關於台灣戰後經濟發展成因的各種不同解釋,並援引了南韓方面在這問題上的論爭與討論。學者幾都同意在日據時期,殖民政府在台灣引進了殖民現代化,幫助奠立日後工業化的基礎,因此爭議之處應在於殖民統治影響,是否帶來了可以自行持續發展的資本主義發展。雖然持自由市場論的主流經濟學者認為必然如此,但這是需要被證明檢驗的。

就本文所提問題,其他相關主要解釋因素為:冷戰架構與美國角色,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的傳承,國民政府在台灣時期的作為。在經濟發展理論層次,自由市場論與結構學派,在公共政策所能扮演的角色上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這基本理論取向也影響了各種歷史性的解釋。我們未來必須進一步探討台灣戰後初期發展的實際情況,察看這些相關因素如何發生作用並影響到戰後台灣的經濟發展,才能真正回答上述的提問。
資料來源:
http://idv.sinica.edu.tw/wwchu/TS%20pdf/200703-1-33.pdf

日本對臺灣的發展確實有很大的貢獻,包括:山農礦業的發展、工業發展、基本建設、完整的金融制度、教育與社會建設,以及完整的行政與治安系統。但到了一九四九年底國民黨政府遷台後,經濟情勢便更形惡化;這主要有下列幾個原因:人口激增、財政赤字、外匯枯竭、生產萎縮等。

美援進口物資出售後所得之新台幣,存入台灣銀行帳戶,稱為相對基金,共計達一○二、四九一百萬元,再用於農礦、電力、交通運輸、衛生醫療、教育、公共行政、社區發展上,對台灣經濟及社會發展幫助甚大。
其他參考資料:
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economy-01.asp
http://www.formosafoundation.org/publications/documents/Cambridge1999-5-11-C.pdf


質言之
這些歷史條件包括:
─ 台灣戰後成長是戰前發展的一種延續
─ 日本殖民統治的遺產(初始條件)構成台灣現代化的基礎
─ 冷戰局勢及美國東亞政策
─ 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持續發展(不需政府干預)
─ 台灣人的發展意志(荷西時期以來的重商主義傳統)


收錄日期: 2021-04-30 22:57: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08000010KK1122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