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手足口病
病原體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於嬰孩及小童的病毒性傳染病,通常由腸病毒引起,而其中的甲類柯薩奇病毒為最主要的病原體;腸病毒 71 型亦是引致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之一。在世界各地均曾出現個別病例或集體爆發,而多數於夏天及初秋時份發生。
傳播途徑
手足口病透過人同人之間,直接接觸病者的鼻或喉嚨分泌、唾液、穿破的水以及糞便而傳播的。此病的傳播能力由病發初期開始,或會維持數星期,直至糞便中的病毒消失為止。
潛伏期
潛伏期為三至七日。
病徵
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徵包括發燒,口腔有疼痛的潰瘍,以及帶水的皮疹。病發時通常首先出現發燒,食慾不振,不適及喉嚨痛等徵狀。一至兩天後,口腔出現疼痛的水,甚至會影響吞嚥。這些水初時呈細小的紅點,然後或會形成潰瘍。這些潰瘍通常位於舌頭,牙肉,以及兩腮內的口腔。另外,身體的皮疹主要出現於手掌及腳掌,外形呈扁平或突起狀的紅點,而且並不痕癢。因手足口病而引起的併發症例如病毒性腦膜炎十分罕見。罕見的情況下,腸病毒 71 型可引致嚴重的情況,包括病毒性腦炎及類似小兒麻痺症的病症。
治理方法
現時並沒有特定治療手足口病的方法。大部份病者的情況都會自行痊癒,其徵狀如發燒、皮疹及潰瘍於一個星期後便會自動消退。 採用症狀療法,使患者的熱度、以及潰瘍引致的痛楚得以紓緩。處理鼻喉排出的分泌物、糞便及弄污的物品後,須立即洗手。如兒童發高燒,活力減退或病情惡化,家長應及早攜同子女就醫。
預防方法
要有效預防手足口病,良好的生習慣是最重要。要遵守嚴謹的個人生措施,包括經常洗手,咳嗽或打噴嚏時要掩著口鼻,以及避免與病者有親密接觸。另外,良好的環境生亦可以減低感染手足口病的機會,例如將染污的物件及其表面清洗,及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患有手足口病的兒童應該避免上學或者參加團體活動,直至已經退燒以及身體上的水乾涸及結痂,這項措施可幫助減低手足口病在兒童中傳播。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疹病毒引起,是兒童常見的急性傳染病,多發生在五至十歲的兒童身上。水痘的傳染性極高,尤其是幼兒及在患者出疹的初期。患上一次後,身體會自動產生免疫能力,因此能終生免疫。但水痘病毒也可潛伏於體內,多年後再活化而引致「帶狀疹」,俗稱「生蛇」。
傳播途徑
經人與人接觸直接傳播。
透過患者的飛沫或散佈在空氣中的呼吸道分泌物傳播。
接觸到被患者傷口分泌物弄污的物件而間接傳播。
潛伏期
潛伏期通常約二至三個星期。
傳染期
最長可由患者出疹前五天(較常見為一至兩天),至水痘水泡變乾、結痂為止(通常為出疹後五天)。
病徵
開始病發時患者可能會有輕微發熱。
出疹:水痘疹最初出現於患童的頭部皮膚和軀幹上,然後向面部及四肢散佈,當中以出現在軀幹的數目最多。水痘疹大概於五日內分批出現,並出現豆狀的小水泡。
水痘疹水泡會有癢感。
小水泡在出現約三天後會變乾、結痂。
患者通常約於二至四星期內痊癒。
併發症
大多數水痘病例的症狀都屬輕微,患者會自然痊癒。但抵抗力弱的人士產生併發症如皮膚發炎、猩紅熱、肺炎及腦炎的機會較高。初生嬰兒若染上水痘,病情可較嚴重,甚致危及性命。若婦女在懷孕初期染上水痘,可導致胎兒有先天性缺陷。
水痘的護理
發熱的患者應多喝開水和多休息,需要時可服用醫生處方的退燒藥物。
多進食有營養及易於消化的食物,如魚肉或牛肉粥。
可在痕癢處塗上醫生處方的止癢藥。兒童睡眠時可替其穿上乾淨的棉手套,以免他/她抓破小水泡,引致皮膚發炎。
父母要留心觀察兒童的病情。如出現高燒不退、不肯進食、嘔吐、極度疲倦或神情呆滯等徵狀,應及早求醫診治。
父母亦要小心觀察家中其他兒童是否在傳染期內感染到水痘病毒。
患者應該避免與孕婦,及抵抗力弱的人士接觸。
患上水痘的兒童不應上學,應留在家中約一星期或直至所有水泡變乾、結痂為止,以免把病毒傳染給校內其他同學。
學校方面,校方應通知其他家長學校有學童感染水痘,並提醒家長留心學童是否有水痘病徵。校方如發現學童有出疹或出現小水泡,應通知家長接回學童求醫。
預防方法
保持個人及環境生。
以正確的方法洗手。
香港有水痘防疫注射。家長可向家庭醫生查詢。約九成接受防疫注射的人士可以產生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