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星 和 恆 星 是 完 全 不 同 的 東 西 。 恆 星 較 大 , 靠 核 反 應 發 光 ; 行 星 較 小 , 靠 反 射 恆 星 的 光 而 發 出 光 芒。 例 如 太 陽 是 一 顆 恆 星 , 水 星 、 金 星 、 地 球 、 火 星 、 土 星 、 木 星 等 都 是 行 星 。
夜 空 中 , 我 們 看 到 的 星 星 差 不 多 全 部 都 是 恆 星 , 遠 古 的 人 類 很 早 便 發 現 , 這 些 星 星 雖 然 和 太 陽 及 月 亮 一 樣 會 東 升 西 落 , 但 它 們 彼 此 間 的 位 置 基 本 上 是 不 變 的 , 所 以 便 稱 這 些 星 為 恆 星 。 但 他 們 亦 同 時 發 現 , 有 五 顆 星 ( 即 水 星 、 金 星 、 火 星 、 土 星 和 木 星 ) 除 了 每 天 東 升 西 落 外 , 它 們 在 天 空 的 位 置 是 不 斷 變 動 的 , 所 以 便 稱 這 些 「 行 來 行 去 」 的 星 為 行 星 。
衛星的歷史
基本上,凡是繞著行星在固定軌道上運行的物體,都可稱為衛星。不過,人造衛星並非只限定於繞著地球或其他行星的人造物體而已,如美國的 SOHO 衛星,繞著太陽進行觀測太陽的任務,應該算是「人造行星」,但仍稱為人造衛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火箭工業的發展突飛猛進,以美國與蘇聯兩大陣營為代表,都把發射衛星列為重要目標。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蘇聯搶先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Sputnik 1)。同年十一月三日,蘇聯的史普尼克二號將一隻名為萊卡的小狗送上了太空,這是人類首度將生物送上太空。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二日,蘇聯將太空人蓋加林(Yuri A. Gagarin, 1934-1968)以東方一號(Vostok 1)送上太空,這是人類首度 「踏上」太空的領域。
目前有能力發射衛星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中共、印度與以色列,但這並不代表只有這幾個國家才擁有衛星,早在六○與七○年代,加拿大、印尼、巴西、義大利等國家就已有自己的衛星。
能源衛星
現今轉換太陽能的方式有收集熱能和轉換光能兩種。以轉換光能來說,大多是利用太陽能板將光能直接轉換為電能,幾乎所有衛星的運作都得依賴太陽能電池提供電源。所以人造衛星給人的一般印象除了許多的天線外,便是一片片包覆在衛星本體上的太陽能板,或是宛如展開翅膀一般的太陽能板。
此外,還有一項引人注目的轉換光能應用,就是利用太陽能衛星將太空中獲得的太陽能,經由太陽能板轉換為電能後,再以微波的形式傳回地面上的接收站,目前較有名的有日本的 SPS2000 太陽能衛星研究實驗計畫。不過這種衛星尚在研究與實驗的階段,因為依照現今的太空運輸技術,在軌道上建造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衛星,成本比現有的任何形式的發電費用要貴上數十倍。太陽能衛星至今仍無法實現的因素,除了建造與運輸費用昂貴外,另一項因素是地面站需要極為寬廣的土地,才足以安排天線網接收自衛星傳來的微波,這些技術問題相信在數十年後將得以解決。
http://web1.nsc.gov.tw/ctpda.aspx?xItem=8018&ctNode=76&mp=8
什麼是恒星、行星和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