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
http://smileys.smileycentral.com/cat/36/36_22_20.gif
有人以為粵語來源於佔代嶺南“百越”語言,這不合乎事實。 粵語確實保存著某些古代嶺南“百越”語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來源,則是古代中原一帶的“雅言”。
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 到了周朝,便發展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普通話”。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 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徵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到嶺南作“墾卒”。 這些墾卒“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但由於墾卒獨自屯田,因此他們的語言只在屯內通行,並未在整個嶺南地區傳播。直至趙佗建亢南越國時,也採用百越土著的服飾和生活習俗,講百越土著的語言。 可見雅言並未在嶺南通行,只是出現了少數面積很小的“雅言島”。雅言在嶺南傳播,始於西漢平南越國之後。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 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今封開和梧州),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瓷器、雜繒等購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經南流江——北流江和鑑江——南江兩條貿易通道輸入廣信,再經賀江——瀟水輸往中原。中原傳入的雅言通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於這一帶。
廣信還是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 東漢時期,一大批文人學者以這里為陣地,開展文化活動,設館客授生徒。 其中最突出的是經學家陳元和士燮。陳元被譽為“嶺海儒宗”,晚年回廣信辦學,成為嶺南文化的先驅者之一。上燮擔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還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來依附,他們來往於交趾、廣信等地,以講學為業。這些文人在傳播中原漢文化時所使用的,當然是有漢字作為紀錄符號的雅言。 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幹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借助雅言。這麼一來,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就像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樣,形成雙語制,在自己部落內使用自己的母語,對外交往則使用雅言。同時,古百越語言中一些因素,也為漢族移民的語言所吸收,從而逐漸形成為漢語的一支方言——粵語。
粵語形成之初,跟中原漢語差異並不明顯。到晉朝以後,先有“五胡亂華”,接下來便是長達200餘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對那裡的文化和語言帶來巨大的衝擊,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為民族共同語的雅言逐漸消失。在這一時期,嶺南地區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沒有發生中原漢語那樣的變化,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系。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經蕩然無存,它的大量因素卻保存於今天的粵語。
圖片參考:
http://smileys.smileycentral.com/cat/36/36_22_15.gif
從“沿江分佈”看早期粵語的中心
由於廣信地處桂扛、賀江與西江匯合之處,扼西江之要衝,沿江向東可抵番禺,溯江向西可抵交趾,向南則可通過北流江、南江等支流抵達鬱林、合浦諸郡,在以水路為主的年代是個交通樞紐。 粵語在這一帶形成之後,便憑藉江河而向東、西、南擴展,因此形成了“沿汀分佈”格局。具體分為六個流域:
1.西江——珠江流域由廣信沿西江向東至番禺(廣州)一帶,包括廣西梧州和廣東肇慶、佛山、廣州、中山、珠海、東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三國時期,東吳政權將交州州治從廣信遷至原南越國的首府番禺。 番禺是兩幹多年不衰的東方大港,其周圍的珠江三角洲水陸交通十分便利,發展農業和商品經濟的條件得天獨厚,因而逐步成為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廣信到番禺便成為粵語通行的主要區域。這一帶的粵語通常稱為“廣府話”。
2. 潯江—郁江流域由廣信溯西江、潯江、郁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廣西南寧、崇左、貴港三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交趾郡也是漢族移民較早定居的地方,因而這一帶很早就有粵語傳入。 這一帶的粵語次方言跟廣府話接近,可以互相通話。
2008-05-09 20:11:17 補充:
3. 北流江——南流汗流域由廣信溯北流江而上,經南流江到合浦郡,包括廣西玉林、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屬各縣。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後,地處南流江出海口的合浦成為最早的始發港之一,這—‘帶成為嶺南早期的商貿要道。 隨著商貿發展,粵語逐漸通行。這一帶的粵語保存古漢語音韻較多,但總體看跟廣府話差異不明顯,基本上可以通話。
2008-05-09 20:11:29 補充:
4. 南江——鑑江流域由廣信溯南江而上,越過雲開山脈到鑑江流域,包括廣東雲浮、茂名、湛江三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市)。這條通道一直通向雷州半島南端的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徐聞,因此也是一條商貿要道。鑑江流域佔屬高涼郡,在南梁、南陳及隋三朝,當地俚人首領冼夫人與太守馮寶共諧連理,奉行漢俚和睦的政策,使漢族移民文化和百越土著文化逐步融合,由廣信傳入的粵語也就逐步在這—帶通行。這一帶的粵語吸收了當地土著語言的一些因素,但總的來看,語音與廣府話差異不大,基本上可以通話。
2008-05-09 20:11:44 補充:
★以上四個次方言區,都從廣信出發,通過水路擴展而形成,其音係也就保持著較大程度的一致性。以下兩個次方言區情況就有所不同。
5.漠陽江流域包括廣東陽江市及其所屬陽東、陽西、陽春。其粵語次方言通常稱為“兩陽話”,聲韻母系統跟鑑江流域差不多,有人將它們劃為一個“片”(高陽片)。其實,這兩種次方言在聲韻調組合上有明顯的差異,互相之間難以通話。
2008-05-09 20:11:54 補充:
6.潭江流域包括廣東江門市及其所屬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這四個市(區)歷史上稱為“四邑”,其粵語次方言也就稱為“四邑話”。通行四邑話的還有鶴山以及珠海市斗門區。四邑地區距離廣州並不遠,四邑話卻是粵語系統中跟廣州話差異最大的一種次方言,其原因是潭江與西江在水路上並不相通。這一事實有力地證明,早期粵語的中心不在廣州而在廣信。
2008-05-12 15:39:55 補充:
大白天加油喔!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