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籠草/捕蠅草的結構和特徵有冇人識??

2008-05-05 3:38 am
知道既請講比我知...thx哂

回答 (2)

2008-05-05 4:24 am
✔ 最佳答案
豬籠草
科名:豬籠草科
別稱 : 水灌草、雷公壺
學名: Pitcher Plant
原產地:菲律賓、馬來半島、錫蘭至北澳洲
花期 : 觀賞期為全年
花語 : 財源廣進、沒有悲哀和憂愁、生活中需要有耐心
日照 : 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不耐寒,怕乾燥和強光。
病蟲害:常有葉斑病和介殼蟲危害。

簡介:
多年生草本藤蔓植物,直徑可以超過 5 公分,長度超過10公尺,有些種類甚至可超過20公尺。一般栽植多來自種間雜交經扦插、壓條繁植。產地以台中、南投,低海拔山區為主。
豬籠草有不能活動的蓋,用以擋雨水,蓋的下表面及口緣部份多蜜腺,昆蟲(蚊、蠅尤其是螞蟻居多)常被吸引來到瓶口。袋內頸部處長覆以臘質,極滑不沾水,昆蟲至此常跌入瓶底,該處具有多處消化腺,分秘含蛋白酵素及弱酸的消化液,含氮消化產物則由瓶壁吸收。生長多年的豬籠草可長出上百個瓶子;然而,在園藝上,會因為人為的修剪或經常扦插,無法長得巨大,也因為栽培時間不夠久,無法開花。
豬籠草的生長適溫為25~30℃,3~9月為21~30℃,9月至翌年3月為18~24℃。冬季溫度不低於16℃,15℃以下植株停止生長,10℃以下溫度,葉片邊緣遭受凍害。
水份 : 豬籠草對水分的反應比較敏感。豬籠草在高濕條件下才能正常生長發育,生長期需經常噴水,每天需4~5次。如果溫度變化大,過於乾燥,都會影響葉籠的形成。
施肥 : 土壤以疏鬆、肥沃和透氣的腐葉土或泥炭土為好。盆栽上常用泥炭土、水苔、木炭和冷杉樹皮屑的混合基質。
繁殖 : 常用扡插和壓條繁殖 。



圖片參考:http://www.lnps.tp.edu.tw/plants/images/豬籠草2.jpg

型態特徵:


多為攀緣類植物,屬食肉植物。

葉的前端變態成杯狀的 "豬籠" 用以捕食昆蟲,例如蟻。 "豬籠" 的內壁呈紅色以吸引昆蟲進入。有些品種會分泌糖液以增加對昆蟲的吸引力。 "豬籠" 的底部有分泌消化液的腺體以分解受困的昆蟲。

豬籠草主要靠光合作用製造食物,而昆蟲可作為氮的的輔助來源,以幫助取得製造蛋白質的氮元素。

花:
豬籠草是雌雄異體植物,也因此必須要有兩株不同性別的植株才能授粉。在野外,雄性的豬籠草數量約占70%,雌性則為30%。由於豬籠草生長在低緯度的地區,這裡沒有明顯的四季區別,因此豬籠草整年都能開花,只要高位瓶的莖能夠形成,就有可能開花。
  豬籠草的花序屬於無限花序中的總狀花序,由莖頂抽出一根約20到30公分長的共同花軸,上面著生許多花梗近乎等長的小花,數量可能從十數朵到上百朵;花開的次序由底部開始,終止於最頂端的花。

  每一朵小花並沒有花瓣,那些看似花瓣的構造事實上是花萼;每朵小花含有4片花萼。雄花含有一根雄蕊,其花藥上覆滿一層黃色的花粉;雌花則含有一根雌蕊,雌蕊的柱頭是綠色的,並帶有黏性,用以黏住花粉。豬籠草通常藉由風來傳送花粉,但其小花的花萼會分泌花蜜,可吸引昆蟲前來授粉。

  當雌花授粉後,其子房便開始膨大、轉成褐色;當果實成熟後,會裂開,釋出數百粒微細的種子,隨著風飄向遠方。
  豬籠草的花並沒有什麼觀賞價值,花朵小且平淡,只有少數品種的花較為鮮艷,此外,豬籠草的花還會散發出不太好聞的味道。

捕蠅草
毛顫苔科(Droseraceae)。學名:Dionaea muscipula;捕蠅草的英文名稱‘Venus’s Flytrap’意思是「維納斯的捕蟲陷阱」。

圖片參考:http://www.cc.chu.edu.tw/~u8702131/www-mworl/dionaea_flower_02.jpg

*未成熟的雌蕊,其柱頭是圓的

圖片參考:http://www.cc.chu.edu.tw/~u8702131/www-mworl/dionaea_flower_01.jpg


*成熟雌蕊末端的柱頭會裂開,像綿絮狀,可以授粉了

捕蠅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自種子萌發後,經過4到5年達到成熟階段,便可開花結果了。若能有良好的照顧,則捕蠅草至少能活20到30年。
捕蠅草在春天長出新葉後不久就開始開花,它會長出一支高達15到25公分的花莖,在頂端約有10個花苞。每隔一天開一朵花,花色白色。一朵花在未授粉前可以開幾天,但若授粉成功,則花便會在隔天就謝了,之後子房便慢慢膨大,約數星期後果實就成熟。成熟的果實內含數十粒黑色、水滴狀的種子。
  開完花後,這時也進入夏季,捕蠅草會繼續長出更多的葉子,長出更大的捕蟲器,此時便是捕蠅草需要大量捕食的季節,用以儲存養份供給下一年的開花之用。在春季末所結的果實,到了夏季中便成熟了,散播出來的種子經過一段時間便會發芽。幼小的捕蠅草其第一片本葉便已有了完整的捕蟲器,開始進行捕蟲的生活。
  
圖片參考:http://www.exoticaplants.com/database/cps/dionaea/vft03.jpg

春夏的葉子又高又長夾子又大

圖片參考:http://www.exoticaplants.com/database/cps/dionaea/vft05.jpg

冬天的葉子大半枯萎了,同時也平鋪在地





2008-05-04 20:26:09 補充:
捕蠅草的形態--葉:

捕蠅草植株呈蓮座叢生型,葉片從中心處產生。捕蠅草的葉子分成兩的部分,看起來像葉子的是葉柄,葉柄末端連著一個捕蟲夾,這才是真正的葉子。葉柄的基部聚集起來有如蒜頭一般,每一瓣都是一個葉柄。因為新葉都是從中心產生,故越外層的葉子就越老。在最外層的葉柄基部有時還會產生新的側芽。捕蠅草的葉柄有兩種型態發生:有的捕蠅草葉柄細長,達7~16公分長,而且朝向空中伸展;有的捕蠅草則長出短胖的葉柄,並平鋪於地表。

2008-05-04 20:26:41 補充:
捕蟲夾內側通常會呈現紅色的色彩,這些顏色大多是消化腺體的色素,當植株能接受充分的日照時,便會促進植物色素的產生,這些顏色從橘紅色到紅紫色都有,有些捕蠅草甚至會在消化腺體之外產生色素,因而使整株植株變紅。不過,也有些捕蠅草不太會產生色素,因此捕蟲夾內側只呈現黃綠色。這些現像是基因差異所形成的,因此在園藝上已因這些外觀上的差異而產生一些栽培種。

  捕蠅草的捕蟲夾尺寸一直是受到大家所關心的。在良好的栽培環境、有充足的養分下,捕蠅草會長出越大的捕蟲夾,但會達到一個極限,捕蠅草的捕蟲夾最大約可達到3到4公分長。

2008-05-04 20:26:54 補充:
捕蠅草的捕蟲夾尺寸是經過長久演化而得到最佳的大小,以這樣尺寸的捕蟲夾可以讓捕蠅草捕捉到大部分的昆蟲。若捕蠅草的夾子能長得更大,那麼捕蠅草就會少了許多捕食的機會,因為體形較大的昆蟲其數量較少,而為數眾多的小形昆蟲則能從未完全閉合的捕蟲夾逃走。因此,能長出更大捕蟲夾對捕蠅草是不利的,是會在演化的過程中淘汰掉。

2008-05-04 20:28:18 補充:
捕蠅草的繁殖
有性繁殖
  捕蠅草可以自花授粉,但通常得進行人工授粉才確實會結果。不過,捕蠅草的人工授粉並不見得會成功,這是因為授粉的時機不對。
  捕蠅草的花開時,並非是雌、雄蕊都是同時成熟的。當花剛開時,其雄蕊己經成熟了,但雌蕊並未成熟,此時替它授粉是沒用的。捕蠅草的雌蕊通常比雄蕊慢一天成熟,故正確的做法是等花開的第二天後再進行授粉的工作。我們也可以觀察雌蕊的型態來判斷是否成熟。未成熟雌蕊末端的柱頭是圓的,成熟雌蕊末端的柱頭會裂開,像綿絮狀;只有成熟的雌蕊才能成功授粉。

  
  

2008-05-04 20:29:31 補充:
無性繁殖
  葉插法: 捕蠅草常用的繁殖法是葉插法,也就是將一段葉柄插到土中,便能長出新的植株。在春末到夏初,捕蠅草生長旺盛的季節,將捕蠅草從土中挖出來後,我們就可以見到其埋藏在土中白色瓣狀的葉柄。將捕蠅草的捕蟲夾連葉柄(像葉片的部分),連同白色的葉柄基部一起剝下,再將這些葉柄放到栽培介質上,維持高溼度並給予明亮的光照,過數個星期後便會冒出新芽了。
分株: 捕蠅草經常會長出側芽,只要側芽長得夠大,擁有完整的根,便可將其自母株分離開來,單獨栽培。

2008-05-04 20:29:44 補充:
花芽: 捕蠅草的花芽有時候會變成一棵植株!現在已經知道這種現像是因為溫差而引起的。假如日夜溫差很大,便會誘使捕蠅草的花芽轉變成為新的植株,此時可以將這棵小植株剪下來種到土中,便又是一株新的捕蠅草了。

2008-05-04 20:30:31 補充:
捕蠅草的捕蟲機制
捕蠅草的捕蟲過程大概是所有食蟲植物之中最為奇特,捕蟲機制最為複雜。捕蠅草的捕食構造是為由一左右對稱的葉片所形成的夾子,這個夾子狀的構造是由葉子特化而來的,至於連接捕蟲器那個葉片狀的構造是葉柄。捕蟲夾上的外緣排列著刺狀的毛,乍看之下很銳利,會刺人,但其實這些毛很軟。這些毛的功能是用來防止被捕的昆蟲逃脫。當捕蟲夾夾到昆蟲時,這些夾子兩端的毛正好交錯,而成為一個牢籠,使蟲無法逃走。

2008-05-04 20:31:06 補充:
捕蟲夾內側呈現紅色,仔細觀查會發現上面覆滿許多微小的紅點,這些紅點就是捕蠅草的消化腺體。在捕蟲夾內側可見到三對細毛,這細毛便是捕蠅草的感覺毛,用來偵測昆蟲是否走到適合捕捉的位置。大多數的捕蟲器只帶有三對感覺毛,但也可能產生多出一根到數根感覺毛的捕蟲器。

捕蟲夾的閉合是一個精確的控制過程,此過程最初是在昆蟲碰到位於夾子上的感覺毛時開始的。引起閉合的條件為一個捕蟲器中,任意一根感覺毛被觸碰到兩次,或是分別觸碰到兩根感覺毛。觸碰感覺毛的時間間隔對於閉合有決定性的影響:假如兩次的觸碰間隔在20到30秒內則能閉合,超過這段時間則需要有第三次成功的刺激才會閉合。

2008-05-04 20:32:05 補充:
捕蟲器需要兩次的刺激,為的是確認昆蟲已經走到適當的位置。當捕蟲器受到第一次的刺激時,此時昆蟲只是稍微走入捕蟲器;若捕蟲器現在就閉起來,只不過夾住昆蟲的一部分,那麼昆蟲能夠逃脫的機會便很大。當捕蟲器受到第二次的刺激時,此時昆蟲差不多也走到捕蟲器的裡面,這時閉起的捕蟲器便能將昆蟲確實地抓住,關在捕蟲器之中。
捕蟲的訊號並非直接由感覺毛所提供。在感覺毛的基部有一個膨大的部分,裡面含有一群感覺細胞。感覺毛的作用有如槓桿,昆蟲推動了感覺毛,使得感覺毛壓迫感覺細胞,感覺細胞便會發出一股微弱的電流,去通告捕蟲器上所有的細胞。

2008-05-04 20:32:20 補充:
由於電流會四散向整個捕蟲夾,所以引發閉合並不需要觸碰同一根感覺毛,只要在同一捕蟲夾中任兩根感覺毛發出電流,便能引發閉合運動。當然,感覺毛所發出的電流僅影響其所在的捕蟲夾,不會干擾到同一植株上其他捕蟲夾的運作。

在受到刺激之前,捕蟲夾呈60度角張開著,當受到昆蟲刺激時,捕蟲夾以其葉脈為軸而閉合。捕蟲夾的閉合與捕蟲夾上的細胞膨脹有關。當捕蟲夾上的細胞得到感覺細胞所發出的電流,其外側的細胞便快速膨脹,使得捕蟲器向內彎,因而閉合。

2008-05-04 20:32:40 補充:
閉合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夾子快速關閉,以便捕到昆蟲,此時捕蟲夾只是夾住昆蟲而已;第二階段,捕蟲夾向內收縮,以便使捕蟲夾的內側能夠儘量貼近昆蟲,這時,捕蟲器已經完全緊閉,不留一點縫隙。之後,夾子關閉數天到十數天,此時昆蟲被分佈於捕蟲器上的腺體所分泌的消化液消化。昆蟲被消化完後,捕蟲器會再度打開,等待下一個獵物;剩下無法被消化掉的昆蟲外殼,便被風雨所帶走。

  

2008-05-04 20:32:50 補充:
閉合過程的第二階段須要昆蟲的掙扎才能進行,因為這樣才代表捕蟲器所捉到的確實是昆蟲,是活的獵物。捕蠅草有時會誤捉到枯枝、落葉,如果少了這項確認機制,必然會將養分浪費在消化無法消化掉的雜物上。若捕蟲器誤捉到雜物,只要沒有持續的刺激,在數小時之後便會重新打開捕蟲器,等待下一個獵物。
2008-05-05 3:45 am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20 18:38: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04000051KK0279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