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染病 come

2008-05-04 1:43 am
傅染病和非傅染病有什麼不同?要埋圖片ge!傅染病和非傅染病資料都要thanks

回答 (2)

2008-05-04 1:53 am
✔ 最佳答案
傳染病的產生有三個因素(當這三個因素同時存在時就會生病!!)分別是
1.病源體的存在:在生物的身上,無時不刻都有病源體的存在,除非你是生活在特殊處理過的無菌環境。
2.適當的傳染途徑:傳染途徑分為很多種(接觸、飛沫、食物和水、動物或昆蟲傳染...)因為很多...我就不再一一舉例...
3.抵抗力弱的人體:每個人的抵抗力和個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生活習慣和健康狀況有很密切的關係。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2/EscherichiaColi_NIAID.jpg/200px-EscherichiaColi_NIAID.jpg

細菌:大腸桿菌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1/Malaria.jpg/190px-Malaria.jpg

瘧疾
傳染病的種類


一)腸道傳染病


(一)霍亂 (二)小兒麻痺症 (三)傷寒與副傷寒 (四)桿菌性痢疾


(五)阿米巴痢疾 (六)腸道出血病大腸感菌感染症 (七)腸病毒群感染


二)呼吸道傳染病


(一)白喉 (二)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三)麻疹


(四)百日咳 (五)猩紅熱 (六)德國麻疹及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


(七)腮腺炎 (八)水痘 (九)結核病 (十)退伍軍人病 (十一)流行性感冒


三)性傳染病


(一)梅毒 (二)淋病 (三)後天性免疫缺乏症候群


四)蟲媒傳染病


(一)鼠疫 (二)黃熱病 (三)斑疹傷寒 (四)瘧疾 (五)登革熱


(六)日本腦炎 (七)恙蟲病


五)急性病毒性肝炎


六)其他傳染病


(一)狂犬病 (二)癩病 (三)肉毒桿菌中毒 (四)破傷風及新生兒破傷風


(五)急性無力肢體麻痺 (六)伊波拉-馬堡病毒性疾病 (七)炭疽病


(八)侵襲性b型嗜血桿菌感染症



(五)急性無力肢體麻痺 (六)伊波拉-馬堡病毒性疾病 (七)炭疽病


(八)侵襲性b型嗜血桿菌感染症



非傳染病

非傳染病是指不會從一個人(或動物、昆蟲、植物)傳給另一個人(或動物、昆蟲、植物)的疾病,例如心贓疾病、糖尿病過敏病、癌症等。傳染性疾病是由許多種病原體所引起的,包括細菌、病毒和原生動物。因此,若非由病原體所引起的疾病則為非傳染性疾病。

2008-05-04 2:02 am
感染症是一種經過醫學實證,由病原性的微生物之存在或其活動引起,可對宿主傷害或損壞正常其生理功能的人類或其他物種之疾病。而一個引起感染症的病原,可引發感染的能力在流行病學中特稱為感染力。[1],此外,感染症也不可和感染混淆,兩者並非同義詞,因為感染未必會引發疾病症狀或宿主不適。[2]在無限多種類且仍在逐漸產生變異的微生物中,只有極少數能夠對健康個體產生疾病。[3]感染症的引發事實上不僅肇因於病原的介入,同時也受到宿主防禦影響,前者除了可導致患者生理不正常運作,但有時卻是感染者本身的防禦機制反應所致,因此一個疾病的表現和嚴重程度是同時建構於病原和宿主本身兩方面。因此依照宿主本身的防禦力,這些病原又可進一步歸納為主要病原或伺機性病原。多數感染症不會造成患者死亡,而致病之微生物最終通常會屈服於宿主的免疫反應,進而被清除或潛伏在宿主體內[3]這個過程需要免疫機制的參與以殺死或減低病原的活性。但免疫系統對微生物作出的反應常常(但病非全然)是疾病症狀的來源,例如發燒、發炎反應、流鼻涕、咳嗽、化膿等,有時這種症狀對患者的傷害遠大於病原本身的直接傷害。此外,感染疾病、帶原或是注射疫苗,甚至是受到結構相似之生物體或非生物,都可能藉以得到抗體而產生對特定病原的免疫力。
傳染病則是一種可以從一個人或其他物種,經過各種途徑傳染給另一個人或物種的感染症。[4]通常這種疾病可藉由直接接觸已感染之個體、感染者之體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體,亦可透過飲水、食物、空氣或其他載體(vector)而散佈。[2]
傳染途徑
空氣傳染
有些病原體在空氣中可以自由散佈,直徑通常為5微米,能夠長時間浮游於空氣中,做長距離的移動,主要藉由呼吸系統感染,有時亦與飛沫傳染混稱。

飛沫傳染
飛沫傳染是許多感染原的主要傳播途徑,藉由患者咳嗽、打噴嚏、說話時,噴出溫暖而潮濕之液滴,病原附著其上,隨空氣擾動飄散短時間、短距離地在風中漂浮,由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張口或偶然碰觸到眼睛表面時黏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例如:細菌性腦膜炎、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結核、麻疹、德國麻疹、百日咳等等。由於飛沫質、量均小,難以承載較重之病原,因此寄生蟲感染幾乎不由此途徑傳染其他個體。

糞口傳染
常見於發展中國家衛生系統尚未健全、教育宣導不周的情況下,未處理之廢水或受病原沾染物,直接排放於環境中,可能污損飲水、食物或碰觸口、鼻黏膜之器具,以及如廁後清潔不完全,藉由飲食過程可導致食入者感染,主要病原可為病毒、細菌、寄生蟲,如霍亂、A型肝炎、小兒麻痺、輪狀病毒、弓型蟲感染症(T. gondii),於已開發國家也可能發生。有時,某些生物因體表組織構造不足以保護個體,可能因接觸患者之排泄物而受到感染,正常情況下在人類族群中不會發生這種特例。

接觸傳染
經由直接碰觸而傳染的方式稱為接觸傳染,這類疾病除了直接觸摸、親吻患者,也可以透過共用牙刷、毛巾、刮鬍刀、餐具、衣物等貼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觸後,在環境留下病原達到傳播的目的。因此此類傳染病較常發生在學校、軍隊等物品可能不慎共用的場所。例如:真菌感染的香港腳、細菌感染的膿包症(Impetigo)、病毒在表皮引起增生的疣,而梅毒的情況特殊,通常是健康個體接觸感染者的硬性下疳(chancre)所致。
性傳染疾病包含任何可以藉由性行為傳染的疾病,因此屬於接觸傳染的一種,但因愛滋病在世界流行狀況甚為嚴重,醫學中有時會獨立探討。通常主要感染原為細菌或病毒,藉由直接接觸生殖器的黏膜組織、精液、陰道分泌物或甚至直腸所攜帶之病原,傳遞至性伴侶導致感染。若這些部位存有傷口,則病原可能使血液感染帶至全身各處。

垂直傳染
垂直傳染專指胎兒由母體得到的疾病。拉丁文以「in utero」表示「在子宮」的一種傳染形式,通常透過此種傳染方式感染胎兒之疾病病原體,多以病毒、和活動力高的小型寄生蟲為主,可以經由血液輸送,或是具備穿過組織或細胞的能力,因此可以透過胎盤在母子體內傳染,例如AIDS和B型肝炎。細菌雖較罕見於垂直感染,但是梅毒可在分娩過程,由於胎兒的黏膜部位或眼睛接觸到母體陰道受感染之黏膜組織而染病;且有少數情況則是在哺乳時透過乳汁分泌感染新生兒。後兩種路徑也都屬於垂直感染的範疇。

血液傳染
主要透過血液、傷口的感染方式,將疾病傳遞至另一個個體身上的過程即血液傳染。常見於醫療使用注射器材、輸血技術之疏失,因此許多醫療院所要求相關醫療程序之施行,必須經過多重、多人的確認以免傷害患者,於捐血、輸血時,也針對捐贈者和接受者進一步檢驗相關生理狀況,減低此類感染的風險,但由於毒品的使用,共用針頭的情況可造成難以預防的感染,尤其對於愛滋病的防範更加困難。

收錄日期: 2021-04-26 17:24: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03000051KK021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