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的性格特點
回答 (4)
鄭和下西洋 宣揚國威
中國領導人不時長途跋涉出訪他國,目的不過是希望藉訪問與各國建立友好關係。原來,早於600多年前,明朝已藉訪問建立外交關係。當時,明成祖命三寶太監——鄭和率領27,000多人,7次下西洋,足遍及東非、紅海沿岸的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不但提高了明朝的國際威獢B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促進了中外物產交流,更發展了航海技術及推動了中國與海外各國的了解。
鄭和(1371-1433年),原姓Mahmud(漢化姓馬),出生於雲南一個回族家庭,信奉伊斯蘭教。12歲那年,明軍攻佔雲南,他被擄去遭閹割,後被撥至燕王朱棣府中作宦官。由於他聰明機敏,性格刻苦耐勞,鄭和在燕王府屢立大功,逐漸得到燕王的信任。後來,燕王奪取皇位,即位明成祖,鄭和自然成了皇帝的心腹。
明太祖統治期間,朝廷與海外各國的關係較弱。而明成祖為了提高中國的國際威望,向各國表達明朝的友好誠意,便下旨命令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從1405至1433年間,鄭和展開先後7次、歷時共28年的遠航。
鄭和為人智勇雙全,加上是伊斯蘭教徒,便於與西南亞伊斯蘭教國家溝通。鄭和一行每到一個地方,都會賞賜當地國王和大臣禮品,又跟當地人交易,還邀請當地國王、首領等訪問中國。這段時期,中國可說在外交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1433年,鄭和於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在印度西海岸古里病逝。他足所及的東南亞、南亞等,至今仍留有三寶廟、三寶港、三寶山、三寶亭等紀念場所,有關他的事仍為當地人和華僑傳誦。
鄭和是中國外交史上重要的航海家、外交家,而記述他下西洋航海路線的圖籍《鄭和航海圖》,更為日後研究航海史、地圖學、地理學史、中國外交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鄭和(1371--1435年)是我國明朝時期偉大的外交家和航海家。鄭和本姓馬﹐字三保﹐云南昆陽回族馬氏的後裔。
鄭和, 小字三保,雲南昆陽回族人﹐其家世代信奉伊斯蘭教﹐他的祖父和父 親更曾到麥加朝聖﹐故他自幼瞭解外洋情。明朝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馬和12歲時, 被擊敗元朝鎮守云南勢力的明軍俘獲﹐便被收入宮內當小太監,送入燕王朱棣的府邸﹐1390年﹐馬和被燕王朱棣召入藩邸﹐後成燕王朱棣親信, 朱棣即位後﹐馬和因"從起兵有功"﹐在靖難之變時立下軍功,升遷為太監。1402年﹐成祖很喜歡他, 朱棣賜和鄭姓﹐自此﹐人稱鄭和。所以人稱「三保太監」。
鄭和下西洋的原因
1. 政治的:明成祖為了尋找靖難之役時失蹤的惠帝, 阻絕明惠帝日後回國爭奪王位的可能性
2. 政治的:藉機宣揚國威
3. 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
下西洋的經過
西元1405年,成祖任命鄭和為欽差總兵太監﹐鄭和首次西航。他所率領的是一個武裝使節團,由百餘艘船舶及官兵及舵工手、翻譯﹑文書﹑算學家﹑醫生﹑船匠﹑火夫等二萬七千多人, 分乘大艦62艘, 組合成的遠征隊伍。首先,他們由蘇州劉家港出發, 他們來到今天蘇門答臘南部被爪哇滅亡的三佛齊島國,流亡在此地的華人陳祖義,見到鄭和船上裝滿無數的貨物,十分的羨慕,就想趁機搶奪。沒想到鄭和早有準備,結果陳祖義被俘,被鄭和帶回南京正法。1407年﹐鄭和帶領各國使節回京朝見﹐完成首次出使任務。
第二次航行,鄭和來到位在印度洋中的錫蘭(今日的斯里蘭卡)。當地的國王亞列苦奈兒對鄭和的寶船又羨慕又嫉妒,就將鄭和 騙進國都,準備用「調虎離山之計」暗中派人搶奪寶船。幸好鄭和機警過人,發覺情況不對,立刻趕回船上,指揮全體官兵,奮力擊退來犯的敵人,並俘擄了亞列苦奈兒和他的妻子,押回南京。成祖很客氣的招待他們,最後並將他們兩人釋放回國。此次出使經滿剌加﹑錫蘭﹑爪哇﹑暹羅(今泰國)﹐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古里﹑柯枝﹐帶去金銀﹑絲織品等禮物送給各國國王﹐也受到了各國國王回贈的珍寶和珍禽異獸。
第三次航行時,鄭和率48艘船只進行了第三次航行﹐於1411年回國。 來到蘇門答臘國,正逢該國內亂,太子被拘禁。鄭和派兵打敗爭位者蘇斡拉,並追到喃勃利國將他活捉,押解到南京斬首。鄭和要求太子年年朝貢,但是太子卻恩將仇報,鄭和只好圍捕他另立新王。
1413年﹐鄭和又寶船63艘﹑人員28600多人﹐進行了第四次航行。這次航行到達過非洲東岸的麻林﹑木骨都束﹑不剌哇等國。1415年回國。 此後﹐又 於1417--1419年﹑1421--1422年和1430--1433年完成了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遠航。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是在西元1432年,距離第一次航行已有二十七年之久。長年的海上生活,使這位偉大的航海家積勞成疾,而在西元1435年與世長辭。
另一說法 : 鄭和晚年退居南京獅子山下的靜海寺﹐在宣德十年(1435年)前後去世﹐大約活了65歲左右。鄭和"往夷域﹐鯨舟吼浪﹔汪滄漠﹐遠涉洪滔"的輝煌業績﹐不僅是回族人民的驕傲﹐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
鄭和(1371--1435年)是我國明朝時期偉大的外交家和航海家。鄭和本姓馬﹐字三保﹐云南昆陽回族馬氏的後裔。
鄭和, 小字三保,雲南昆陽回族人﹐其家世代信奉伊斯蘭教﹐他的祖父和父 親更曾到麥加朝聖﹐故他自幼瞭解外洋情。明朝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馬和12歲時, 被擊敗元朝鎮守云南勢力的明軍俘獲﹐便被收入宮內當小太監,送入燕王朱棣的府邸﹐1390年﹐馬和被燕王朱棣召入藩邸﹐後成燕王朱棣親信, 朱棣即位後﹐馬和因"從起兵有功"﹐在靖難之變時立下軍功,升遷為太監。1402年﹐成祖很喜歡他, 朱棣賜和鄭姓﹐自此﹐人稱鄭和。所以人稱「三保太監」。
鄭和下西洋的原因
1. 政治的:明成祖為了尋找靖難之役時失蹤的惠帝, 阻絕明惠帝日後回國爭奪王位的可能性
2. 政治的:藉機宣揚國威
3. 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
下西洋的經過
西元1405年,成祖任命鄭和為欽差總兵太監﹐鄭和首次西航。他所率領的是一個武裝使節團,由百餘艘船舶及官兵及舵工手、翻譯﹑文書﹑算學家﹑醫生﹑船匠﹑火夫等二萬七千多人, 分乘大艦62艘, 組合成的遠征隊伍。首先,他們由蘇州劉家港出發, 他們來到今天蘇門答臘南部被爪哇滅亡的三佛齊島國,流亡在此地的華人陳祖義,見到鄭和船上裝滿無數的貨物,十分的羨慕,就想趁機搶奪。沒想到鄭和早有準備,結果陳祖義被俘,被鄭和帶回南京正法。1407年﹐鄭和帶領各國使節回京朝見﹐完成首次出使任務。
第二次航行,鄭和來到位在印度洋中的錫蘭(今日的斯里蘭卡)。當地的國王亞列苦奈兒對鄭和的寶船又羨慕又嫉妒,就將鄭和 騙進國都,準備用「調虎離山之計」暗中派人搶奪寶船。幸好鄭和機警過人,發覺情況不對,立刻趕回船上,指揮全體官兵,奮力擊退來犯的敵人,並俘擄了亞列苦奈兒和他的妻子,押回南京。成祖很客氣的招待他們,最後並將他們兩人釋放回國。此次出使經滿剌加﹑錫蘭﹑爪哇﹑暹羅(今泰國)﹐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古里﹑柯枝﹐帶去金銀﹑絲織品等禮物送給各國國王﹐也受到了各國國王回贈的珍寶和珍禽異獸。
第三次航行時,鄭和率48艘船只進行了第三次航行﹐於1411年回國。 來到蘇門答臘國,正逢該國內亂,太子被拘禁。鄭和派兵打敗爭位者蘇斡拉,並追到喃勃利國將他活捉,押解到南京斬首。鄭和要求太子年年朝貢,但是太子卻恩將仇報,鄭和只好圍捕他另立新王。
1413年﹐鄭和又寶船63艘﹑人員28600多人﹐進行了第四次航行。這次航行到達過非洲東岸的麻林﹑木骨都束﹑不剌哇等國。1415年回國。 此後﹐又 於1417--1419年﹑1421--1422年和1430--1433年完成了第五次﹑第六次和第七次遠航。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是在西元1432年,距離第一次航行已有二十七年之久。長年的海上生活,使這位偉大的航海家積勞成疾,而在西元1435年與世長辭。
另一說法 : 鄭和晚年退居南京獅子山下的靜海寺﹐在宣德十年(1435年)前後去世﹐大約活了65歲左右。鄭和"往夷域﹐鯨舟吼浪﹔汪滄漠﹐遠涉洪滔"的輝煌業績﹐不僅是回族人民的驕傲﹐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
收錄日期: 2021-04-27 15:02: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03000051KK0170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