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關於韓愈《師説》和劉開《問説》的白話文譯文

2008-05-03 12:36 pm
求取有關以下兩篇的白話文:
1.韓愈《師説》


2.劉開《問説》

請幫忙和賜教!!

回答 (2)

2008-05-03 7:07 pm
✔ 最佳答案
韓愈《師説》譯文如下:
古時候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傳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而不從師學習,那他對於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出生比我早的人,他聞知道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聞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裡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所以,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道理沒人傳授已經很久了,要人們沒有疑惑就更難!古代的聖人,他們的學問修養都超過一般人很多了,而且他們都向老師請教;現在的許多人,他們的學問修養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認為向老師學習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味。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於他們自己呢,卻恥於讓老師教他們,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丟充,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呢。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那是很使人丟臉的事,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唉!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並列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這不是很奇怪的事麼!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聘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品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孔子說:“三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強,知道道理有先有後,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詩》、《書》等六經經文及解釋經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習過,又不被恥學於師的習俗所約束,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實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道理,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劉開《問說》的譯文如下:
君子學習一定喜愛問。 發問和學習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習就不能提出疑問,不發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發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還可能不能應用於實際的地方,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節,對於這些問題除了發問,將怎麼解決呢?
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發問,藉以破除那疑問,(這是孔子所說的)可從有學行的人那裡判定是非。 比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發問,藉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曾子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發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發問。 對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發問,藉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地考察,明確地分辨。 不是在《尚書》中所說嗎? “喜愛發問的人,學問知識就會豐富。”孟子論述:“找回自己的放縱散漫的心的時候”,並提出“學問之道”,學習之後繼而接着發問。子思談“重視品德修養的時候”,“歸納到要好發問和勤學”,(在他的提法中)“發問”並且在“勤學”的前面。
古代的人虛心採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地問,不挑選人地問,只求取那有益於自己修養和學業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話,聖人也採納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聖先王也詢問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詢問,以他們的大智卻注意到淺近平常的意見,不是偶然的謙虛,實在是要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意見。三代以後,有學習而沒有發問,朋友間的交往,能做到規勸做好事,不做壞事就不錯了,那種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互相請教,勤勉地只是以進修為急務的人未多見,更何況世俗的人呢?
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麼可發問的事情了。對於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願意向他問,對於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為不值得向他問,對於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著嬉戲的態度而不敬重他,不甘願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

2008-05-03 11:08:23 補充:
什麼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麼事都沒有可疑的了,這只是自以為是罷了。自以為是,那錯誤還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淺薄卻嚴密地掩蓋自己的過錯,寧願讓學習最終不進步,也不願意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危害自己的內心修養,這錯誤可就大了,而陷入這種大錯誤的人常常佔十分之八九。

2008-05-03 11:08:46 補充:
不這樣的話,就所發問的也不是他所學的:如問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瑣屑事物來說說好玩;甚至自己心裡所已經明白的問題,卻故意拿它來問別人,來試試那人的才能;或非常難解答的事情問別人,來逼使那人難堪。即使與自己思想品德修養有密切關係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壓低自己的尊嚴,虛心地向別人請教也不能做到。唉!學習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於這原因嗎?
而且不喜愛問的人,由於不能虛心;不能虛心是由於不誠心實意喜愛學習。也不是不專心用功的緣故,他學習的不是古代儒家學習的東西,他喜愛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愛的東西,不善於發問是理所當然的。

2008-05-03 11:09:01 補充:
賢能的人考慮一千次,也會出現一次錯誤。聖人有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聖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裡,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麼發問可以少得了嗎? 《周禮》中,朝堂之外向百姓詢問(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詢問平民。所以貴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要學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為他道德學問高。古人把發問作為美德,而並不認為它是可恥的,後代的君子反而爭先把發問當作恥辱,那麼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恥的事,後代人卻做著而不以為恥的就多了,多可悲!

2008-05-03 11:09:26 補充:
劉開《問說》和韓愈《師說》在文章意見上的異同:
《問說》是作者說明發問和學習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繼而說出世人應虛心採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地問及人選而發問,只求取那有益於自己修養和學業的就可以了。
《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兩文的相同點都是勸世人虛心地向別人請教 。不同的地方是《問說》從發問的角度強調問的重要性,《師說》是從跟從老師學習的角度,情調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2008-05-03 11:14:11 補充:
兩篇文章全文已經翻譯, 由於字數所限, 需在以上的位置加以補充, 並作出兩文之簡單比較, 希望可以令你了解原文, 有助日後溫習之用.
參考: 網上+自己意見
2008-05-03 6:16 pm
1.韓愈《師説》
http://ct4.ck.tp.edu.tw/yll/02/oldtext/o8/01.htm

2.劉開《問説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6010919687
該內容是截取文章的一小部份 


收錄日期: 2021-04-11 22:21: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503000051KK003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