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西藏”一個是慢慢演化,直至清朝才確立的名稱,並不是如樓上的博士所斷言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地理名詞來的。
“吐藩”一名可能早於唐朝前已存在
7世紀吐蕃王朝興起,統一青藏高原的大部分,所以唐代漢文典籍用“吐蕃”來稱呼吐蕃王朝,同時也指吐蕃王朝所佔有的地域,有時還指吐蕃王朝的各部落,作為族稱。
從敦煌出土的藏漢對照的詞語文書看,至少在吐蕃王朝的中期以後,“吐蕃”似乎應是藏文中吐蕃王朝的自稱bod的對應詞,是bod的音譯。實際上,bod作為地域和部族的名稱,在吐蕃王朝之前即已出現,最初可能是對苯教的法師的稱呼,後來成為對苯教的稱呼,再後來成為某些部落聯盟的名稱,以後又成為這些部落居住的地域的名稱。
吐蕃王朝興起後,用bod作為自稱,在與唐朝的交往中,吐蕃王朝以bodchenpo(大蕃)來對應唐朝的自稱“大唐”。由於吐蕃王朝的統一青藏高原,高原的各個部落集團形成為一個民族,後來,吐蕃王朝的自稱bod演變成為藏族的自稱。
* * *
“西藏”中“藏”的由來
吐蕃王朝最早將其本部劃分為四個“茹(ru)”,在習慣上又因雅隆河谷是吐蕃王朝王室發祥之地,拉薩是吐蕃王朝的首府,故稱其中拉薩河流域和雅隆河流域的“伍茹dburu”和“約茹gyoru”為“衛”(dbus),意為中心部分,將年楚河流域及其以西以北的“葉茹gyasru”、“茹拉rulag”合稱為“藏”(gtsang),意為雅魯藏布江上游南北兩岸地區。“衛”和“藏”合稱為“衛藏dbusgtsang”,即表示吐蕃王朝的本部地區。
到了元朝,除總稱藏族地區為“吐蕃”之外,在講到藏族地區的各個部分時則常用“朵思麻”、“朵甘思”、“烏思藏”等名稱。
明代的文獻中亦常見“烏斯藏大寶法王”、“烏斯藏闡化王”等,可見明代文獻中的“烏斯藏”是有明確範圍的地功能變數名稱稱。
* * *
“西藏”中“西”的由來
元代藏族地區又被歸入“西域”的範圍,元朝總稱西域各族為西蕃(或寫作西番),藏族被看作是西蕃之一,所以有時又習稱藏族地區為“西蕃”,有時又異寫為“西番”,這是在地名上第一次在稱呼藏族的“蕃”字的前面加上表示方位的“西”字。但是“西藏”卻並不是從“西蕃”或“西番”演變來的。
明朝對藏族地區基本上承襲元朝舊制。不過因入明後朵思麻一帶藏、蒙、漢、回等族雜處,明朝設西寧、河州、洮州、岷州等衛管轄,故稱這一帶為西寧衛、河州衛等,不再用“朵思麻”作為漢文地區名稱,又因這一地區鄰接青海湖,所以又習稱為“西海”。這就是“西藏”一詞中“西”的由來。
* * *
整個“西藏”名詞的由來
“西藏”一詞在《清實錄》最早出現於《清實錄》康熙二年(1663年)八月丙申條中:“西藏班禪胡土克圖故,遣官致祭。但是此時的“西藏”一詞還沒有成為一個固定的地功能變數名稱稱,清朝的文書中對達賴喇嘛管轄的地區,仍用不同的稱呼。不過至少到《清實錄》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己亥條,就多次出現“西藏”一詞。
1721年清軍驅逐侵擾西藏的准噶爾軍後,康熙帝撰《禦制平定西藏碑文》,其中有“爰記斯文,立石西藏”一語,這就正式把以拉薩為主的衛藏地區命名為“西藏”。
2008-05-05 14:39:55 補充:
為什麼滿清要創造“西藏”一詞?
清朝為什麽在沿用“圖白忒”、“土伯特”、“烏思藏”、“衛藏”等詞之後,又造“西藏”一詞來指“衛藏”地區,迄今還未見深入探討。但有記錄康熙皇帝經常把西藏、四川藏族地區都稱作“西地”。而藏文“衛藏”中的“衛”字恰與滿文中的“西方、西方的”(wargi)一詞的讀音相近,由此推測,是清朝的滿族君臣把“烏思藏”理解為“西面的藏”,稱之為“wargidzang”,翻譯成漢文時譯作“西藏”,這樣才出現了漢文的“西藏”這個地理名詞,這可能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
2008-05-05 14:40:22 補充:
不過,盡管在康熙皇帝的後期清朝的漢文文書中廣泛使用“西藏”一詞,但是似乎並沒有正式確定劃一過。但是乾隆以後的漢文史籍中“西藏”已成為通用的固定名詞,而“烏思藏”、“衛藏”的名稱不再有人使用。
現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建立,西藏一詞即成為西藏自治區的簡稱,在與其他省市並列時,有時又簡稱為“藏”。
2008-05-05 14:40:55 補充:
參考資料:
http://www.usqiaobao.com/big5/xizang/2008-04/02/content_92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