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是怎樣分代的?

2008-05-01 5:16 am
看新聞經常看到甚麼「第三代戰機」、「三代半戰機」、「四代戰機」和「第五代戰機」。
想問下是根據甚麼標準區分的?
另外,有沒有「第一代戰機」和「第二代戰機」?
可否為每一代戰機,給出幾個例子的國家和型號?

回答 (2)

2008-05-01 8:09 am
✔ 最佳答案
德哥兄問左一個好問題。所謂唔同代既戰機一般都係指噴射機而言,而分代有俄國分類法同西方分類法,一般而言大家都會用西方既分類法,因為比較客觀。

所謂既第一代噴射戰機係指二次大戰至1950年代末既一系列戰鬥機。呢啲戰機既共通點係全部都由機頭進氣,單引擎,飛行速度低於音速,而且都用機炮作為唯一既武器。代表機種有美國既F-86軍刀機同蘇聯既Mig-15。大部份第一代戰機係1960年代已退役,到依家已經完全退出所有空軍既服役名單。

第二代噴射戰機係指由1960年代頭至1970年代末既一系列戰機。呢幾款戰機既特點係單引擎,飛行速度大幅提高,極速通常都過兩馬赫,而最大飛行高度亦大幅提高到10,000米以上。第二代戰機非常強調高空高速性能,機動性較低,而且功能單一,戰鬥機剩係愛黎打空戰,戰術轟炸機就剩係做對地攻擊,各種戰機之間既責任分明。第二代戰機既代表機種有美國既F-104閃電戰鬥機、蘇聯既Mig-21、同法國既幻影三戰機。到依家仲有大量二代機服役,但幾乎全部都係使用俄系武器既國家,例如中國、印度等,西方國家既所有二代機都已經全部退役。另外,雙引擎既美國F-4鬼怪機通常都會被認為係二代機,但由於佢比傳統二代機先進,所以佢有時會被稱為二代半機。還有,二代機開始使用導彈作為主力武器,通常都係半主動雷達導引飛彈同追熱飛彈。

第三代戰機係現代戰機既主力,主要係指由1970年代末到依家除F-22之外既所有第一線戰機。不過由於近三十年航空科技進展極快,就算係早期三代機同後期三代機之間既分別都好大,我地通常稱後期有半隱形功能既三代機為三代半機。早期三代機係後越戰時代既產品,特徵同二代機完全唔同,佢地通常都係雙引擎,但係單引擎既名機有全球銷量冠軍既F-16同無咩人吼既幻影-2000。早期三代機唔再重視高空高速,反而重視戰機要靈活同埋能夠兼顧多種任務,通常都係要佢地有一定既對地攻擊或反艦能力。而三代機一般有下視下射能力,以前二代機係唔可以用導彈射擊係飛機下面既目標,但係三代機就可以。三代機都係用半主導彈同追熱飛彈作為主力武器,但有啲早期三代機已經可以用射後不理既主動彈。早期三代機有唔少代表機種,除左上述兩個例子外,仲有美國既F-14、F-15、F-18,蘇聯既Mig-29同Su-27系列。雖然F-14已全部退役,但早期三代機仍然係絕大部份國家既空軍主力,包括美國同俄羅斯在內。

三代半機係指除F-22外所有最新開發出黎既戰機,俄國叫佢地做第四代戰機。佢地同早期三代機既分別主要係三代半機有一定既隱身功能,而且通常都裝主動相控陣雷達,亦一定可以發射主動彈,有啲甚至可以做短時間既超音速巡航。三代半機既代表有法國既陣風、瑞典既Saab-39、日本既F-2同埋被英、德、意等國使用既EF-2000歐洲戰鬥機。由於三代半機全部都係剛剛入役,所以裝備既國家好少,數量亦唔多,佢地全部都係裝備國現在或未來幾十年既空軍主力。

第四代戰鬥機嚴格上黎講只係包括F-22,但都可以包埋F-35,畢竟F-35係F-22既降級版。F-22比所有三代機突出既地方有好多,包括極佳既隱身效能,係唔開後燃器既情況下飛超音速既超音速巡航,同埋可以係大攻角既情況下可以自由控制飛機姿態既過失速機動能力,當然唔少得主動相控制雷達同隱藏於機身彈艙中既主動彈。F-35仲要有垂直起降能力。依家每一架F-22都係美國放係神檯上供奉既無價寶,雖然要1億2千萬美元一架,但係同美國有親既國家都打崩頭爭住想買,日本仔流口水流足咁多年都恨唔到。但係依家F-22既產量好有限,連美國自己都唔夠用同無錢買,所以美國依家打死都唔賣去外國,連佢隻走狗日本都照無面比唔賣。美國老屈啲馬仔例如英國同日本等參與研發同引進降左級既F-35。上述兩國出錢買下欄野,雖然激死但係無計,唯有死死地氣引進。不過即使係咁美國都係勁拖外國對F-35既採購,英國佬等唔切買左歐洲戰鬥機,而日本就係咁大改F-15J同入啲F-2黎頂住檔先,韓國同新加坡都係等唔到而分別引入F-15K同F-15S。係將來十年,F-22都應該只係會得美國先至有。
2008-05-01 9:15 am
世代劃分
從噴射戰鬥機開始服役之後,出現對於各種戰鬥機在發展歷史上世代劃分的說法,有很多種,劃分的基本原則是以較為普遍的共通點作為世代劃分的分野。這些分類的方式並非絕對,同時沒有統一或者是絕對的說法。以下是常見的一種:


第一代

第一代戰鬥機可以追溯到二戰末期服役的機種開始。這些戰鬥機是最初使用噴射發動機為動力,擺脫螺旋槳在接近音速時的上限。這些飛機的外型設計仍然沿用過去的經驗,與二戰時期的雙發動機飛機設計相去不遠。

在性能上,平飛速度比螺旋槳飛機要高,航程較差,水準運動性能也較弱,對油門改變的反應低,發動機的壽命也不如當時的活塞發動機。平飛的最大飛行速度在音速以下,武裝以機槍或者是機炮為主,並且能夠攜帶副油箱、炸彈與火箭彈等武器。

在結構和使用的材料上,已經無法在部分地方以非金屬構成,除了飛行速度高以外,高速下的控制面變形導致運動能力遲緩或者是大幅降低是兩個主要因素。此外,噴射發動機產生的高溫也需要耐高溫的材料維繫操作和安全。

當第一代發展到後期階段,後掠翼、彈射椅、雷達測距儀等。同時外型設計也針對高速飛行進行改良,在戰術上也隨之改進。


第二代

第二代戰鬥機的發展路線延續第一代強調速度,實用升限以及操作高度等方面,尤其是最大飛行速度從次音速,經過超音速,一直到兩馬赫的範圍。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後燃器在這個階段開始成為戰鬥機必要的裝備,空氣動力領域相關的研究成果也逐漸廣泛採用。除了增加後掠翼的角度以外,三角翼與幾何可變翼是另外兩類新型態的高速飛行機翼設計。而另外一項關鍵性的突破是機身採用面積律的理論來設計。

雷達在第二代戰鬥機上開始普遍使用,空對空飛彈成為機炮的另外一種選擇,對於飛彈技術與可靠度的過於信賴,導致部份第二代到第三代的機種捨棄固定武裝,完全採用飛彈的武裝方向。

第二代發展時期,核子武器小型化的發展,大幅度改變許多國家的戰略及部隊編裝,形成可以由戰鬥機攜帶的戰術性核子武器。這種低數量,高摧毀力的發展刺激許多國家強化戰鬥機攔截攜帶這種武器的敵機的能力,以及加深使用飛彈以提早擊落攜帶核子武器的飛機的做法,使得擁有小型核子武器生產、部署與投執能力的國家的戰略與戰術方向有了很大的變化。


第三代

這個階段將先前累積的使用經驗已經各種試驗的結果加以整合。許多高速飛行時的現象和控制問題獲得相當程度的解決,三角翼和幾何可變機翼與後掠角度小於45度的梯形翼成為主流。發動機的輸出透過耐高溫特殊材料和冷卻技術而更上一層樓。雷達與各類航電逐漸成熟與複雜化,機鼻進氣口已經幾乎完全被放棄,以配合大型雷達天線的安裝需求,而這個需求使得飛機的大小和成本迅速高漲。

第三代戰鬥機將空對空飛彈作為標準武裝之一,使用經驗對於飛彈系統本身多是負面的評價,不過飛彈的重要性以及發展的方向逐漸在各國受到重視。

第三代的戰鬥機開始趨向多任務,多用途的路線。


第四代

除了多用途和精密航電的發展方向外,第四代戰鬥機放棄對高速,高翼負荷的設計追求,轉而擴展飛機在不同高度與速度下的運動性。運用新材料與技術開發的大推力渦輪扇發動機開始廣泛運用於第四代戰鬥機上,取代過去的渦輪噴射發動機。新型發動機推力提升的同時降低燃料的消耗,使得體積較小的機型也有機會用有較長的航程,像是F-16A使用內載燃料的航程比F-15A還要高。因為戰鬥機在只有攜帶一部分燃料以及兩枚飛彈的情況下,多數可以達到推力大於重量的狀態,也就是推重比大於一,使得許多廠商經常以此作為廣告的促銷手段之一。

第四代開始引入線傳飛控與靜不穩定的設計概念搭配,完全顛覆過去的氣動力設計方式和飛行控制機構。線傳飛控搭配電腦系統成熟化之後,靜不穩定設計能夠更充分運用機身產生的升力,提升運動性等優點方纔露出實用化的曙光。其中又以F-16戰鬥機為採用的先驅者。在F-16之後許多國家紛紛跟進採用。

數位化儀表將過去使用與顯示非常複雜的雷達改頭換面,以多樣化的圖形和文字顯示更多的資訊,提高飛行員的狀態意識(Situation Awareness,SA)。飛行儀表電腦化(也稱之為數位化或是玻璃座艙),利用多功能,單色或者是彩色CRT或者是LCD顯示螢幕取代以往的指針儀表,過去令人眼花撩亂的儀表板被大小不同的方型螢幕所取代,還可以整合不同來源的訊息,利用重合或者是切換的方式提供,例如將彩色數位地圖與導航系統整合之後,可以在螢幕上顯示出目前飛機在地圖上的位置和附近的地形。

此外,座艙罩的外型在第四代大幅改進,採用泡型艙罩或者是類似的設計,讓飛行員能夠更有效的掌握週遭的狀況。


第五代

歐洲多國共同合作研發生產的颱風戰鬥機新一代(第五世代)戰鬥機的發展方向是更高的機動性、更遠的射擊距離、多目標的攻擊能力和隱形的外形設計。新技術的出現使21世紀的戰鬥機成為更冷酷的「空中利劍」。典型機種有美國的F-22、歐洲的颱風戰鬥機與法國獨力開發的陣風戰鬥機等。
參考: zh.wikipedia.org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55: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30000051KK0246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