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中文科嘅project!邊個可以幫下我?!
我個中文project題目係"中國格言"!
請問"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點解?
最好詳細啲!
thx!
回答 (2)
面對嚴肅的人,要尊敬;孝慈的人,要忠誠;以舉出好的事情來教導,但教不能,要勸
參考: 自己
解釋一:
「子曰:臨之以莊,則敬;」
臨,在上對在下,或少數對多數叫臨,如臨山、臨水。對多數百姓與他們見面時,必須莊重,非禮勿言等,臨之以莊,對方自然對你恭敬。
「孝慈則忠;」
「孝慈則忠」,有人說,你上孝父母,下慈兒女,則百姓忠,此說勉強可以通而已。各種注解紛紛紜紜,黃氏後案說,孝慈則忠,諸家所注講不上來,他以為「孝」當作「」(音教),引導人民使人可以仿效,如引導人慈,人民自然忠。本句可以說得通,但與全文不貫通,而且其他本子罕見,姑且聊備一說。
「孝慈則忠」,不必改字,懂文法便懂了,學文法最好學唐詩。孝經云:「夫孝,始於孝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一到社會,一做事就可以說是「中」,孝經為孔所說(以經證經也),孝子應當終於立身,立不是立志,而是立行,身有所成立。向上引導國君成堯舜,向下化導百姓,上致君,下澤民,以顯父母。
仔細審查季康子的三個問題,都在使民,教百姓如何敬,如何忠,如何鼓勵勸獎百姓,都在使民。使用百姓是誰來使民?是國君,使民在君,順從國君的是人民,順從在民,君能臨民莊重,而人民自然恭敬。這一處的文法,單說國君而已,國君只要莊重便可以了。今日教人學笑,脅肩諂笑是阿諛的小人。
人民自然恭敬,一方面,以孝教導人民,始於孝父母,中於孝君。教百姓孝親,首先是教孝養父母,到社會辦事自然忠君,忠君就是孝君,好比兒子孝順他自己的父親一樣。在上者是人民的父母,所以說子民,視民如子。縣官是父母官,只有七品,官不大,撫台是大官,但是稱縣官要稱「老父台」。若平時,縣官到撫台衙門,見撫台必須跪拜。國君必得以慈面臨人民,視民如子,必須拿出當母親的態度來對百姓,文王視民如傷,那是真心。你們學直心,別彎曲。國君如父母親慈護孩子,故曰「孝慈則忠」,否則是犬馬路人,孟子說,君視民如犬馬,民視君如路人,毫不關心;君視民如草芥,不愛惜,民視君就如寇讎,當仇人。
這一處的文法有兩方面,孝慈是一上一下,上位者教你行孝,乃至忠君,上位者就必須慈,視民如子。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第三句如何勸?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人,指第三者,舉用那些善者,那一人好就舉他出來,讓百姓看了效法。「教不善者」,也不說不善者不好,只要去教導他,一邊舉用善人一邊教人民,都是第三者。這一處的文法又變了,舉好人又去教不好的人,人民自然相視而勸,這是不勸而勸。
這三句三答,有直接,有雙用,有第三旁通,孔子的說法及文法,婉轉微妙,懂文法,就能講下來。
概括來説:
管理者以莊重的態度對待被管理者,則被管理者則會以敬重的態度給予回報(包括敬業),管理者能夠(對被管理者"孝慈")尊老愛幼,則被管理者就會忠誠於管理者及其交代的事情;提拔獎勵其中優異的人和事,(通過這些方式),教導那些一時還不能做到(這樣好)的人,自然就會形成一種互相勸勉的良好社會風氣。孔子是以肯定的形式,進教導季康子這位統治者或管理者,採取怎樣的態度"使民"(包括"養民"),就會得到怎樣相應回報的道理。
收錄日期: 2021-05-03 12:27: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30000051KK0160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