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香港主要依賴填海來擴展土地。香港山多平地少,逼使香港政府以移山填海方式擴展土地。截至2002年,香港的填海土地已超過67平方公里,佔香港總面積超過6.5%。而填海範圍一般會在維多利亞港之內,但亦有不少填海工程於香港其他海域進行。
填海的方式
最初期的填海方式,只是把開發時所產生的沙泥碎石,直接傾倒進海裡去。這種方式,造出來的陸地最接近自然海岸。不過,若然填海地所處的水流比較急,水流對海岸的衝擊,會漸漸侵蝕填海區。過去政府對淺水灣的擴展工程,就曾遇過這個問題。
若堆填範圍比較大的話,比較好的填海辦法,是先用比較穩固的填料在填海範圍修築堤圍,然後再把填料傾倒進堆填區內。這種堆填方式最為常用,亦是最普遍的堆填方式。現時香港的西九龍填海區,就是用這種方法,把原來的油麻地避風塘的堤圍連結,再把沙石傾倒進堤圍內,再等候填料沉澱,然後再在新填海區開展建造工程。沙田新市鎮亦是採用這種方式進行填海工程。
若填料只是沙泥,大可直接傾倒進海裡。不過,若填料是汙泥或垃圾的話,在填海之前,要先行平整海床。平整海床的方式是先把海底的汙泥挖起,並在海底及堤岸舖設防止污水滲漏的膠膜,然後才可以把填料倒進堆填範圍之內。否則的話,汙泥在表層建築物的壓力作用下會滑動,使地面造成不平均沉降。
歷史
1920年代的皇后像廣場以及最高法院,都是建於中環的填海地上,時至今日,該處已距離海岸線有一段距離
1982年沙田新市鎮發展中期,填海工程已完成,而部份建設(如沙田馬場及沙田第一城)也經已落成香港於1842年,即香港開埠後的第二年,便已經進行第一次非正式的填海工程。當時香港島中環皇后大道及雲咸街的興建造成大量沙石,為免搬運至其他地區存放,於是直接把沙石推進維多利亞港,擴大維多利亞城的發展面積。而香港首次的正式填海工程,則是於1852年展開的文咸填海計劃。填海位置在今日上環文咸東街一帶,目的是將上環的發展面積進一步增加,以興建政府部門及港口設施,發展維多利亞城。其後,政府於1860年代至1900年代進行一系列的填海工程,使香港島北岸西至堅尼地城,東至銅鑼灣,製造了不少土地。1920年代,灣仔再進行一輪填海工程後,之後直到戰前香港島也沒有任何填海工程。
影響
然而,香港政府的鴻圖大計惹來了一些環保人士不滿,認為填海工程數量太多以及沒有需要,並破壞海港。2003年,環保人士於香港終審法院成功推翻當時的灣仔填海計劃(詳見下文),而且法官提及到需要「有迫切及凌駕性的當前需要」才能夠填海,直接影響香港的未來規劃,多個基建項目需要重新檢討,更令部份計劃的完成日期變個遙遙無期,例如東南九龍發展計劃(當中包括香港第二個郵輪碼頭)、中環灣仔繞道及北港島綫等。
香港一百多年來的填海工程,深深影響著香港的發展。填海使一些島嶼連接陸地,亦使一些海灣的面積縮少甚至消失。填海既帶來了不少正面影響,同時亦付出了一些代價。
正面影響
香港可供發展的平地很少,因此自1841年開埠以來,政府多次進行填海工程。時至今日,香港很多繁華的地區,都是靠填海而取得土地發展。當中包括德輔道以北的中環、灣仔、銅鑼灣、尖沙咀東、前啟德機場、港澳碼頭、紅磡灣、觀塘工業區和西九龍等重要發展地方,全都是填海造地得來。當中有不少重要建築物或地標,都座落填海區,包括香港國際機場、國際金融中心,以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等。由此可見香港填海工程,對香港城市的規劃發展,以至整個香港經濟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重要影響。
此外,填海工程為香港帶來了不少就業機會,尤其是建築業。無論是填海造地,還是在填海地上興建建築物,都需要大量勞動人口。這些就業機會,曾養活了不少香港市民。
另一方面,填海工程可以美化海岸線,改善沿海景觀。例如正在興建中的中環海濱長廊,落成後可讓香港市民親近海港,享受休憩設施。
負面影響
今天的維多利亞港經多次填海造地後,面積已大幅地減少。海上交通卻日益頻繁,造成海浪比往日大的情況,使海上體形較小的船隻在航行時搖曳不定。這亦與拉直了的海岸線,使海水流動速度變急有一定的關係。
此外,有人亦擔心填海將會破壞了維多利亞港的景緻,還少了一個旅遊賣點,影響旅遊業。更有人戲稱過量的填海工程使維多利亞港成了「維多利亞河」,甚至是「維多利亞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