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其實「大嶼山」這名稱是清道光時開始用的官方名稱,在此之前,它的名稱已經有「大崳山」、「大魚山」、「大漁山」,「崳」、「魚」及「漁」的發音都是「魚 jyu4」,跟現在我們讀「大嶼山」中的「嶼」完全一樣。所以,相信「大嶼山」的讀音一直都是「大魚山」,而對地方名稱而言,一個讀法但多種不同寫法是很常見,相信是因為居民識字不多,就算識字,都時常借用(或誤用)同音字,這證明了它為何有「大崳山」、「大魚山」、「大漁山」之名。
本人猜想後來官方不知為何把這地方的正名為「大嶼山」,雖然「嶼」字音「罪」,但是一般居民都叫慣了「大魚山」,當然不會突然叫它為「大罪山」,久而久之,日常用語會叫「大魚山」,文字卻寫「大嶼山」,再加上「嶼」字中的偏旁「與」跟「魚」字音近,識字不多的居民便以為「嶼」的發音是「魚」,「大魚山」的讀音沒有改變,而「大嶼山」的寫法也沿用至今。
其實,類似的習非成是的情況也有不少,尤其說廣東話的人,講慣了的詞語跟寫出來的文字是不同的,寫出來的字本是另一讀音,但是人們誤以為是讀慣了的那個發音。例如「熨斗」:廣東人會說「燙 tong3 斗」,但是「熨」字的正音為「運 wan3/屈 wat1」,本來完全不是讀「燙 tong3」,雖然我們有時會見到「燙斗」的寫法,但是不時也會見到「熨斗」這寫法,但是廣東話沒有「運斗」這叫法,於是有理無理一律讀成「燙斗」,現在連某些字典都說「熨」異讀為「燙」,如果我們讀成「運斗」,恐怕沒人明白。
其他例子:
「地毯」,「毯」音「坦」,但不少人都誤讀為「地氈」
「跳蚤」,「蚤」音「早」,不少人誤讀為「跳虱」
至於,為甚麼「大魚山」這讀音會突然有「大嶼山」這寫法,這真是無從稽考,本人有以下猜想
「嶼」字普通話音「yǔ」,跟廣東音「魚」十分接近,其實普通話「漁、魚、崳」發音都是「y」,跟「嶼」只是同音不同調,若官方語言是普通話(或者為大嶼山正名的官員的母語是官話),用上「嶼」字也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