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08(今年)中國歷史(20分)

2008-04-26 2:52 am
我想知今年AL中史兩份卷所出的問題??

回答 (2)

2008-04-26 9:15 am
✔ 最佳答案
卷一

第一部份: 歷代治亂因果

1.歷史資料題

資料一: 司馬遷 《史記.六國年表》

「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務在強兵并敵,謀詐用而從衡(從衡即合縱與連橫)短長之說起。矯稱蠭出,誓盟不信,雖置質剖符(置質剖符意指雙方交換人質,建立契約)猶不能約束也。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賓即擯棄)之,比于戎翟(翟即「狄」字),至獻公之後常雄諸候。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勢利也,蓋若天所助焉。」

資料二: 班固《漢書.爰盎晁錯傳》

「(晁錯契曰:)臣聞秦始并天下之時,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其佐,然功力不遲(不遲即未見落後)者,何也?地形便,山川利,財用足,民行戰。其所與並者六國,六國者,臣主皆不肖,謀不輯(輯即成功),民不用,故當此之時,秦最富強。夫國富強而鄰國亂者,帝王之資也,故秦能兼六國,立為天子。」

問題:
1) 根據上述兩段資料,司馬遷以為秦「卒并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勢利也」,而班固則以「地形便,山川利」乃秦能兼併六國之一。兩說何者較為可取?試就有關史實抒發己見。

2) 試闡釋資料一及資料二能否全面涵蓋秦統一天下之原因。



2. 有言封建制度僅能於西周立國初期發揮一時之效,而非長治久安之策。試據此說,就西周封建與其衰亡之關係,申論己見。

3.
觀點一:「淝水之戰確定南北對峙之勢。」
觀點二:「縱無淝水之戰,南北朝對峙仍屬必然之歷史現象。」
以上兩項觀點,何者較言之成理? 試據史實申論己見。

4. 有言唐之衰亡,厥因中業後之君主欲平藩鎮而未成,欲除寺宦而不克所致。此說當否?試據有關史實,加以析論。

5. 宋太祖與明太祖於處理中央官員權力之手法有何不同之處?試加以比較。

6. 有言1949至1956年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推行之措施固能惠及國民,然亦傷及社會經濟。此說當否?試據有關史實,作一評論。

第二部分: 重要制度

7. 漢代相權至武帝時為之一變。試述其間之演變,並評論此變之得失。

8. 論者有謂三省六部至分工清晰,乃唐代中央政府運作流暢之主因。此說當否?試就此制內容加以析論。

9. 有謂清政府採取「輕其道器,揚其文辭」之方法羈糜漢族士人。此說當否?試就清代科舉制度加以分析。 

第三部分: 學術思想

10. 試分析先秦法家思想如何引致秦代「立以古非今之禁」及「以吏為師」等措施之出現,並評論秦政重法對西漢學術發展之影響。

11. 朱熹、陸九淵均重心性之學,惟其學說路向頗有歧異。試剖析二者之異同,並評論其影響。

12. 試分析新文化運動之起源,並評論此運動對五四運動時期學術思潮之影響。

2008-04-26 01:16:42 補充:
卷二

第一部份: 經濟發展
1.

資料一 : 司馬遷 :「春秋之中, 弒君二十六, 亡國五十二, 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資料二 : 孟軻 :「爭地以戰, 殺人盈野; 爭城以戰, 殺人盈城。」

資料一及資料二描述之現象, 對春秋戰工商業之發展而言, 利多於弊, 抑或弊多於利?試就有關史實加以析論。

2. 有言漢武帝與王莽之經濟政策均被視為與民爭利, 然前者成功而後者失敗. 此說當否 ? 試引相關政策加以評論.

3. 租庸調制至中唐為兩稅制取代, 論者有謂因制度本身不完善, 亦有認為乃時移世易, 環境改變所致. 二說何者較為可取 ? 試就有關史實抒發己見

2008-04-26 01:16:54 補充:
第二部份: 中外交通
4. 試比較張騫及班超之出使目的, 出使路線及為中外交通所帶來之影響。

5. 論者有指晉唐時期中土高僧行求法, 乃中外陸路交通得以發達之主因, 此說可有商榷之處? 試就有關史實加以析論.

6. 有謂鄭和下西洋之經濟因素強於政治目的. 此說可有偏頗之嫌? 試就有關史實抒發己見。

2008-04-26 01:18:24 補充:
第3,4部份POST唔到.因為字數有限制/3\

2008-04-26 01:24:59 補充:
http://www.sendspace.com/file/5ezeng
完整版^3^連埋卷1歷史資料題
2008-04-26 3:28 am
卷一
2) 有言封建制度僅能於西周立國之初期發揮一時之效,而非長治久安之策。試據此說,就西周封建與其衰亡之關係,申論己見。

3)
觀點一:「淝水之戰確定南北對峙之勢。」
觀點二:「縱無淝水之戰,南北朝對峙仍屬必然之歷史現象。」

4) 有言唐之衰亡,厥因中業後之君主欲平藩鎮而未成,欲除寺宦而不克所致。此說當否?試據有關史實,加以析論。

5) 宋太祖與明太祖於處理中央官員權力之手法有何不同之處?試加以比較。

6) 有言1949至1956年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推行之措施固能惠及國民,然亦傷及社會經濟。此說當否?試據有關史實,作一評論。

第二部分: 重要制度
7) 漢代相權至武帝時為之一變。試述其間之演變,並評論此變之得失。

8) 論者有謂三省六部至分工清晰,乃唐代中央政府運作流暢之主因。此說當否?試就此制內容加以析論。

9) 有謂清政府採取「輕其道器,揚其文辭」之方法羈糜漢族士人。此說當否?試就清代科舉制度加以分析。 

第三部分: 學術思想
10) 試分析先秦法家思想如何引致秦代「立以古非今之禁」及「以吏為師」等措施之出現,並評論秦政重法對西漢學術發展之影響。

11) 朱熹、陸九淵均重心性之學,惟其學說路向頗有歧異。試剖析二者之異同,並評論其影響。

12) 試分析新文化運動之起源,並評論此運動對五四運動時期學術思潮之影響。


卷二
經濟
1.
資料一 : 司馬遷 : 春秋之中, 弒君二十六, 亡國五十二, 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資料二 : 孟軻 : 爭地以戰, 殺人盈野; 爭城以戰, 殺人盈城

資料一及資料二描述之現象, 對春秋戰工商業之發展而言, 利多於弊, 抑或弊多於利 ?

2. 有言漢武帝與王莽之經濟政策均被視為與民爭利, 然前者成功而後者失敗. 此說當否 ? 試引相關政策加以評論.

3. 租庸調制至中唐為兩稅制取代, 論者有謂因制度本身不完善, 亦有認為乃時移世易, 環境改變所致. 二說何者較為可取 ? 試就有關史實抒發己見.

中外交通

4. 試比較張騫及班超之出使目的, 出使路線及為中外交通所帶來之影響.

5. 論者有指晉唐時期中土高僧行求法, 乃中外陸路交通得以發達之主因. 此說可有商榷之處 ? 試就有關史實加以析論.

6. 有謂鄭和下西洋之經濟因素強於政治目的. 此說可有偏頗之嫌 ? 試就有關史實抒發己見.

史學名著

7. 有言班固繼承史記體例而別撰漢書, 因襲多而變革少. 此說當否 ? 試加以析論.

8. 參閱資料三及四
資料三 : 司馬光欲總結以往千餘年之事蹟, 編撰帝皇之書, 惟私家力薄, 難以完成.

資料四 : 編年史以年代為主軸, 帝紀相接, 正閏承統, 分裂時期尤難處理.

試闡釋司馬光如何解決資料三及資料四之難題而成資治通鑑一書.

9. 參閱資料五及六
資料五 : 有關通鑑紀事本末之評論 : 文省於紀傳, 事豁於編年, 於二體以外另闢新體裁.
資料六 : 有關廿二史箚記之評論 : 總貫群史, 條目分明, 以觀盛衰治亂之原

試就通鑑紀事本末及廿二史箚記之體例及特色分別印證資料五及資料六所言.

宗教傳播

10. 佛教之能在中國茁壯生根, 一因入華傳教時機契合, 二得力於五胡帝主之推動, 三在於唐代其宗派本土化. 試就此三方面闡釋佛教能在東漢至唐代得以發展而臻於興盛之原因.

11. 道教起源於民間, 何以至魏晉南北朝期間能為士大夫接受 ? 試就有關史實加以分析.

12. 論者有指明中葉後耶穌會士來華宣教, 首重融入主流社會, 次則以西洋科技吸引統治者與士夫夫, 藉以改變明代朝廷對外來宗教之態度. 此說當否 ? 試就有關史實加以析論.
參考: uwant


收錄日期: 2021-04-14 20:38: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25000051KK0193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