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我想問問尼首詩講咩?

2008-04-26 12:25 am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祇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捲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 華流照 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回答 (2)

2008-04-26 12:39 am
✔ 最佳答案
《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陽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自明清时期開始流行。李芳园在1895年编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收入此曲,曲名當時為《潯陽琵琶》,後根據《琵琶记》中的名句——“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全詩36句,緊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首八句,詩人用出生法,將"春、江、花、月"四字逐一吐出,而"夜"字暗含其中;面對此情此景,詩人突發奇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緊接著,詩人筆觸一轉,下面進入了對客思閨情的描寫:雖天涯相隔,卻同見明月,雖共見明月,卻難互通音信,徒然對月相思。而此刻,花已落、春將老、月西歸、江自遠、夜欲盡;詩人運用消字法,又將五字逐一收去,餘情嫋嫋,餘韻無窮。
  這首詩音韻格調婉轉流暢,詩情哲理節節相生;詩人其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儘管悲傷,但仍然輕快,雖然歎息,卻總是輕盈。比起《白頭吟》,本詩向人們所揭示的人生哲理,以及創造的藝術境界,和其美學價值。
題解:

  初唐還有一位重要的詩人就是張若虛(生卒年不詳),他的詩保存下來的只有兩首,但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詩史上大家的地位。

  《春江花月夜》採用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這首詩結合題目從月升寫到月落,交織著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離別之情。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裡,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悽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癈。它表現了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於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賞析: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著,斷續著。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裡邊,值得深入發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他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後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這首詩的景物描寫,採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爛的色彩,很有藝術效果。同是寫月光,就有初生於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台上的月光,有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麼富於變化!

  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雲、青楓、玉戶、閒潭、落花、海霧、江樹,因此隨著景物出現變化,而取得了斑爛多彩的效果。

*分段釋析: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灩灩」,水波溢滿的樣子。
「甸」,郊野。
「霰(【普】/【粵】 線)」,雪珠。
「汀」,沙灘。

開首這八句,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湧生於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像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祇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淨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麼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麼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青楓」,暗用《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的典故。
「浦」,河水分叉的地方。《九歌‧河伯》有謂:「送美人兮南浦」,因此「浦」暗指分別之地。
「明月樓」,指思婦的閨樓。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詩人由江邊青楓浦上遠去的白雲,想到扁舟離家的遊子。




2008-04-25 16:40:11 補充: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捲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這裡寫思婦想念遊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擣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捲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捲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捲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2008-04-25 16:40:21 補充: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碣石」,山名,在渤海邊上。「瀟湘」,瀟、湘二水在湖南零陵縣合流後稱瀟湘。「碣石瀟湘」,泛指地北天南。
「搖情」,是說即將落下的月亮,搖動起滿樹象徵著離人情意的光輝。
最後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閒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遊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遊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2008-04-28 1:39 am
  被聞一多先生譽爲“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爲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爲大家”。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髮,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裏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裏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淨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繫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著什麽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最後八句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淒苦的寞寞之情。沈沈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麽遙遠。“沈沈”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嫋嫋,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爲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這一詩題權歸之于張若虛了。
參考資料

http://www.qingshi.net/news_view.asp?newsid=2592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28: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25000051KK0137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