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國古代稱「華」為漢族、「夏」為其他各族,之後經過時間及族群的融合,逐漸稱為「華夏」,之後才有其它「中華」、「中夏」、「神州」等的代稱出現。而漢語「中國」一詞自古有之,最早指天下(中國人觀念中的世界)的「中心」——中原地帶,後逐漸帶有王朝統治正統性的意義。近代以來,「中國」一詞作官方正式稱呼於中華民國開始,也是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的簡稱。但在當今一般情況下,「中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一詞含義
詞源
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梓材》中,其中記載道:「皇天既付中國民 ,越厥疆土,於先王肆。」此時「中國」的含義僅僅是周朝人對自己居住的地域的稱謂,他們認為自己位於大地的中央,而四周的民族則分別被他們稱為蠻、夷、戎、狄。到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則自稱「中國」,其中「國」就是各諸侯的封地。漢朝時則將其統治的中原地區稱為「中國」,如《史記·武帝本紀》中的「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漢朝以來,「中國」一詞逐漸演變稱為正統的朝代的標誌,例如在南北朝時期和宋朝,對峙雙方都自稱「中國」,而不承認對方是「中國」。但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並不把「中國」作為國名使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名稱,如唐、宋、元、明、清等,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正式使用,使其首次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簡稱「中國」,[2]兩個政權對於「中國」稱謂的爭奪隨即展開,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和中華民國歷史。
現代含義
現代中文中「中國」一詞的含義有:
從歷史的角度,是從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開始,經歷了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等一系列朝代和政權的連貫歷史的整體。
從地理的角度,是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多於13億)、面積排行全球第3(國土面積約960萬km²)的地區。
從民族的角度,是以中華民族(包含主體民族漢族和滿、蒙、回、藏、苗、壯、維等數十個少數民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劃分共55個少數民族))組成的國家整體。
從政治和行政的角度,目前包括兩個互不統轄的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
「中國」的定義對於民眾的入境有重要意義。舉例說,在「中國香港居民申領《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須知」第一項的申領資格規定了所有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不論是在中國香港出生、外國出生或在「中國其他地區出生」,都可以申領[3]。若有人在與中國有主權爭議的地方(例如:藏南)出生,而又得到香港永久性居民資格的話,他的中國公民資格,就與中國的定義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