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事跡?

2008-04-24 4:18 am
像莫扎特一樣的音樂神童,強迫年少的貝多芬學習音樂和長時間的練習鋼琴。

回答 (4)

2008-05-01 8:56 am
✔ 最佳答案
Two problems here:
1) Beethoven was not a child prodigy like Mozart. If we were to believe contemporary accounts, Beethoven spent long hours practicing in order to garner his techniques. Similar case with his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Reference: chapter 1 from The New Grove Beethoven, by Joseph Kerman and Alan Tyson]
2) Even Mozart's genius is now under challenge. Solomon's biography puts Mozart back in the sphere of regular human being, though with exceptional talents [reference: Mozart, A Life, by Maynard Solomon]. There is another scholar who wrote extensively challenging Mozart's genius. [Reference: The Mozart Myths, by William Stafford]
2008-04-24 4:27 am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是一個天才音樂家。他的音樂才華在極為年幼時已表露無遺。他於1756年 1月在奧地利出生,父親也是一個音樂家,故莫札特自幼已接受父親的音樂訓練。四歲時,莫札特已開始作曲,稍後他的父親便開始安排他四處巡迴演奏,在巴黎、倫敦、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等大城市表演,莫札特亦由這時開始聲名大噪,受到各地的貴族、皇室人員及主教的歡迎及讚譽。

當時莫札特每天演奏兩場是平常的事情,他要整天乘坐馬車,奔走於各演出場地之間。各貴族要預先在多天出前作出邀請,才能邀約莫札特在他們的宴會或私人音樂會上演奏。一七六四年時,只有八歲的莫札特已完成他第一首的交響樂曲,年僅十二歲時,莫札特已寫下了一部歌劇 《La Finta Semplice》。莫札特的父親為兒子在歐洲建立了極高的知名度,但由於開始成年的莫札特與薩爾斯堡主教不和,莫札特並未能愉快地任職宮廷樂師的職位。 

一七七七年,莫札特與母親一同離開奧地利,前往其他市找尋工作。由於莫札特年輕而具有超凡的才華,受到年老宮廷樂師的嫉妒及排斥,王室貴族雖然十分欣賞他的才華,但莫札特仍然遭受拒絕。此外,他的母親也在旅途中病逝,莫札特只好返回奧地利暫時任職管風琴師。後來莫札特再度離開故鄉前往維也納。

在維也納,莫札特與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的堂姊康斯坦茨(Constanze)墮入愛河,莫札特不理會父親的反對,與康斯坦茨結婚,並在熱戀時完成歌劇《後宮誘逃》(The Abduction from the Seraglio),在當時,這是一部革命性的歌劇,因為莫札特一改以往歌劇的傳統,樂曲不採用意大利文而改用德文唱出,而且亦要求演唱者同時扮演角色,建立了歌唱與戲劇結合的歌劇形式。莫札特在維也納居住的數年間,花了不少時間鑽研巴哈和韓德爾的音樂,同時寫下了不少成功的作品,如著名歌劇《費加洛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B大調鋼琴協奏曲,作品編號450、c小調彌撒曲等。當時最著名的音樂家海頓(Joseph Haydn)與莫札特成為好朋友,並曾經稱許莫札特是他所知的最偉大的音樂家。其後,莫札特另一齣歌劇《唐喬凡尼》(Don Giovanni)在布拉格首演,更得到空前成功,可是,莫札特的身體健康情況已漸走下坡,一七九一年七月的某一天,一位陌生訪客帶來了一封匿名信件,寫信的人希望委託莫札特為他的妻子撰寫 安魂曲,正受病患折磨的莫札特感到這是地獄使者來召喚他離去的訊息。儘管莫札特竭力希望完成這首作品,但他始終不敵病魔的糾纏,在一七九一年他的三十六歲生日前辭世了。未完成的安魂曲便由他其中一個學生 Sussmayr 整理他的手稿並補充完成。享年只有三十五歲的莫札特,由於家境貧困,死後只被草草埋葬在貧民墓區中。

莫札特在世雖然只有三十五年,但他留下的作品卻超過六百件,包括約四十多首交響樂(準確數量不能肯定)、五首小提琴協奏曲、二十七首鋼琴協奏曲、其他樂器的協奏曲(如:長笛、法國號、巴松管等)、十八首彌撒曲、安魂曲(未完成)、著名歌劇、三十多首小夜曲、室樂及鋼琴奏鳴曲等。
2008-04-24 4:22 am
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 1770-1827) 生於波昂,是德國作曲家。 貝多芬的祖父曾在選侯教堂中擔任男低音,他的父親也是一個男高音歌手。對貝多芬的父親,人們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他是一個關心子女的父親,很早便看出貝多芬的才能;也有人說他是一個貪婪的人,企圖把貝多芬培養成另一個莫扎特作為搖錢樹。不論如何,貝多芬四歲時,就由父親指導他開始學習鋼琴;八歲開始在音樂會中演出;十一歲起便輟學專門學習音樂。他的老師倪富除了教授貝多芬學習巴哈的平均律曲集,還不斷鼓勵他發揮他的音樂創作潛能,並介紹他成為波昂宮廷樂團的團員。
貝多芬17歲時,前往維也納拜訪大音樂家莫扎特。莫扎特要求他即時作一首完整的曲子,貝多芬很快就達成了這個任務。莫扎特便對在座的朋友預言貝多芬不久將震驚世界。可惜, 貝多芬的母親去世,而他的父親又經常酗酒,使貝多芬成為了家庭經濟的支柱。幸好當時華特斯坦伯爵及資產家布魯寧遺孀對他提供了援助,使他解決了經濟上的問題。貝多芬的音樂才能雖然受到很多人欣賞,但成為貴族們的樂師卻並非他的理想。結果他成為一個自由、獨立的作曲家,不再以專門為皇室貴族寫作音樂維生。生於十八到十九世紀的貝多芬,一方面向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扎特和海頓學習,另一方面亦受到當時社會上鼓吹自由、平等、博愛等精神的影響,作品亦表現了跨時代的力量,形成了他獨特的個人風格。
在維也納的前十年,貝多芬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可惜他在二十八歲開始,聽覺便出現問題,這對一個音樂家實在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命運的挫折使貝多芬一度十分沮喪,甚至曾經興起了輕生的念頭,但貝多芬沒有向命運屈服,他決定向命運挑戰!社會背景、命運的挫折及個人對生命的熱愛使他在聽覺日漸衰退的情況下,用心靈的聽覺去作曲。他把他的激情注入作品,產生了澎湃洶湧,震撼人們心靈的音樂。他的作品不論在音域範圍、力度對比、和弦運用方面都比傳統作品有更多的變化,使音樂脫離了古典樂派典雅的模式,為音樂史上開創新紀元,因此後世譽他為「樂聖」。
1827年 ,貝多芬因肝病而逝世,享年57歲。三天之後下葬於威靈公墓,在維也納出現盛大的送葬場面,估計約有一萬多人參加送葬行列 ,場面更盛於皇室貴族的出殯儀式。
和莫扎特及海頓相比,貝多芬的作品數量較少,但以作品的價值及對後世音樂的影響力,其作品卻絕不遜色。他的作品有:
著名的九首交響曲(Symphony) 包括---
第三號交響曲---英雄(Eroica)
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第六號交響曲---田園(Pastoral)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在樂曲的第四樂章加入四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獨唱及混聲合唱,把器樂與聲樂互相結合,是交響樂的新嘗試。
協奏曲 (Concerto)---
五首鋼琴協奏曲 ,包括第五號 ---『皇帝』(Emperor)、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及一首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協奏曲......
奏鳴曲(Sonata)---
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Pathetique)、 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Moonlight)、第二十一號 鋼琴奏鳴曲--『華特斯坦』(Waldstein)、 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Appassionata)、小提琴奏鳴曲第五號『春』(Spring)、 小提琴奏鳴曲第九號『克洛茲爾』(Kreutzer)......
序曲(Overture)---
『蕾奧諾拉』(Leonore)序曲( 第一號、第二號、 第三號)、普洛米修斯序曲 、柯里奧蘭序曲、 歌劇『費德里奧』(Fidelio)序曲 ......
2008-04-24 4:21 am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貝多芬)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7/Cscr-featured.svg/16px-Cscr-featured.svg.png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2/Disambig.svg/25px-Disambig.svg.png
「貝多芬」重定向至此,關於貝多芬之其他意思,詳見「貝多芬 (消歧義)」。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f/Beethoven.jpg/220px-Beethoven.jpg


貝多芬肖像畫,1820年由約瑟夫卡爾施帝樂所繪。

曲作家

原名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出生
1770年12月17日
受洗於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a/Flag_of_Germany.svg/25px-Flag_of_Germany.svg.png
德國波恩


逝世
1827年3月26日 (56歲)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1/Flag_of_Austria.svg/25px-Flag_of_Austria.svg.png
奧地利維也納


職業
作曲家
指揮家

音樂類型
古典主義、浪漫主義

演奏樂器
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和管風琴

出身地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1/COA_Mechelen_Belgium.jpg/25px-COA_Mechelen_Belgium.jpg
佛蘭德梅赫倫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文: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受洗於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去世),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歐洲古典音樂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揮家。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在華文世界,貝多芬被尊稱為樂聖。





目錄[隱藏]

1 童年
2 真正的音樂啟蒙
3 紮根維也納

3.1 《英雄》
3.2 《費德里奧》
4 1804—1815

4.1 《命運》與《田園》
5 低谷,再起與殞落

5.1 《莊嚴彌撒》
5.2 《第九交響曲》
5.3 逝世及死因
6 音樂

6.1 交響曲

6.1.1 神秘的《第十交響曲》
6.1.2 貝多芬在交響曲方面的創新
6.1.3 貝多芬交響曲的一般結構
6.2 鍵盤類作品

6.2.1 鋼琴奏鳴曲
6.2.2 鋼琴變奏曲
6.2.3 鋼琴小品
6.3 弦樂四重奏

6.3.1 早期弦樂四重奏
6.3.2 中期弦樂四重奏
6.3.3 晚期弦樂四重奏
7 影響
8 聆聽
9 注釋
10 延伸閱讀
11 外部連結





收錄日期: 2021-04-15 18:37: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23000051KK0232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