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香港開埠以來的經濟發展

2008-04-23 3:03 am
求香港開埠以來的經濟發展

回答 (1)

2008-04-23 3:06 am
✔ 最佳答案
30年代的香港,制造工業已發展到一定規模,吸引不少上海、廣州的資本家來港投資﹔加上日本侵華、內地政局不穩,他們加速將資金和器材轉移香港。其中紡織和印染業發展特別快。當時上海的電影業也轉來香港設廠﹔內地許多文化人,如何香凝、戴望舒和許地山等也移居香港,增添本地文化氣息。



40年至50年代間,英國重新管治香港,離開香港的人紛紛返回香港,國共內戰爆發,不少人也從中國內地湧入香港,使香港人口急劇增加。



到了50年代韓戰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出兵支援南韓,中國則派志願軍援助北韓,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香港的轉口貿易受到沉重打擊。香港的經濟發展停頓,於是開始發展工業。香港早期工業以紡棉、製衣、搪瓷、玩具、塑膠業為主。



到了60年代,更擴展至鐘錶、電子製品業等。



進入70年代, 70年代的香港經歷重大的轉型,由初期政治經濟的轉變,令社會內部潛伏的矛盾表面化,引致治安惡化、貪污罪案激增,到中期以後的繁榮富庶成了經濟發展神話,並為香港帶來多年的安定,使香港成為亞洲輕工業製造中心之一。



80年代的香港可說是開埠以來經濟最顛峰的黃金十年,經過了七十年代十年艱苦奮鬥日子帶來的經濟起飛後,到了八十年代終於享受得到經濟繁榮的果子。



當年很多80年代香港金融業迅速發展,並形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在這時期,香港銀行、証券、外匯、黃金、保險等行業均迅速發展起來。到80年代中期,香港金融業已取得全面發展和成熟。銀行機構數量已僅次於倫敦和紐約,居世界第三位;銀團貸款次於倫敦、紐約和巴黎,居第四位;外匯買賣市場居世界第三位;股票市場人均市值和每日交投量居世界第五位;黃金市場與蘇黎世平齊,僅次於倫敦和紐約;保險公司數量居亞洲第一位;基金市場居世界前列。至此,香港已成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人因為抄樓、抄股票而一夜之間變成暴發戶(台灣也一樣),突然間有數之不盡、花之不完的金錢。這時期,「吃喝玩樂」、「大魚大肉」、「餐餐魚翅撈飯」、「晚晚上大富豪」等等名詞大都是從這時期開始的。當年,尖沙咀、尖東的魚翅酒家、夜總會多不勝數,晚晚客似雲來。雖然自1984年中英聯合聲名開始,九七大限的陰影已經到來,但畢竟距離時間尚早,大家都還在過著歌舞



昇平、夜夜笙歌、紙醉金迷的世界。 



90年代的香港,,我們可以九七年回歸祖國一事為分水嶺。香港人對回歸祖國的心態是非常复雜的﹔不同階層有不同的心態,不同的時期人們的心緒又有不同的變化。自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發布以來,香港人對回歸祖國,大体經歷了無奈﹑疑惑﹑觀望﹑樂觀四個階段。



許多香港人最初對回歸祖國感到不放心,不托底。為什么共產党會讓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共產党不是要搞社會主義的嗎? 回歸后還可以自由經商嗎? 還可以賭馬﹑買“六合彩”嗎? 還可以「吃喝玩樂」、「大魚大肉」、「餐餐魚翅撈飯」、「晚晚上大富豪」嗎?在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時刻,本港很多人都希望社會能繼續保持繁榮安定,以達致平穩過渡。但可惜的是,人們所關心的焦點,可見大多只放在經濟和政治的層面上。



改革開放,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給港人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投資賺錢發財的機遇。因此,這時期香港人的心態是平順的,對回歸逐漸認可。然而,1989年出現了政治風雲。先是“六‧四”北京風波,接住,蘇東社會主義一朝傾倒。國際一切反華勢力和香港的反共勢力遙相呼應。在這形勢下,英國態度來了180度大轉彎,由合作轉到對抗,由諒解轉到制衡。在這种形勢下,香港人心迷茫了,疑惑了,恐慌了,失望了……弱無外交。動亂勢微。設身處地地說,在那樣一種國際反華反共的氛圍之下,香港對回歸祖國的動搖﹑疑惑是不難理解的。於是出現了“移民潮”,大批港人移居外,人心惶惶,這就是香港人心最灰暗的九十年代初,中期。



後來,鄧小平提出的香港回歸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方針,無疑對港人是一劑“定心丸”。可惜,於交接其間九七金融風暴令香港經濟深受創傷,香港在政權交接過程中保持金融穩定,承受了史無前例的金融風暴的嚴峻考驗。為了恢復經濟,穩定人心,中國興起了改革開放浪潮,各地紛紛赴港招商引資,給香港帶來新的投資契机。繼而更帶動了世界各國對中國的投資風潮,帶動了大多數香港人對回歸祖國的信心。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由這一天開始,香港成為中國屬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基本法的規定下,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社會漸漸穩定,移民回流,成為九十年代尾的熱潮。
參考: 老師


收錄日期: 2021-04-15 18:52: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22000051KK019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