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
字是由周代才開始有的。因為古代同姓同氏的人很多,要區別他們是十分困難的,而名與字便能解決這困難。
至現在為止,許多人仍然還是有字的,只是在逐步淡化了而已。
古人命名的原則,據《左傳.桓公五年》的記載,說是「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有信」是根據孩子出生時的特點來命名,比如出生時的時日、聲音、生理特徵等。例如,鄭伯逆生難產,所以取名「寤生」。又如,周部族始祖后稷,姓姬,名棄,是因為他母親生他時認為他是不祥之物,於是將他拋棄,故名之棄。「有象」指「以類命為象」,取名常取相類似的事物。孔子出生的時候「圩頂」。司馬貞《史記索隱》解釋說:「圩頂言頂上窳(音與,凹陷)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也就是說,孔子出生時,腦袋囟門處凹陷,而四周隆起,像小山丘。因此,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
說完了孔子的名,我們再來了解孔子的字。古代人的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分別是伯仲叔季。孔子是家中的第二個男孩,他的哥哥字「伯尼」,他自然就是「仲尼」了。
字與名是有著意義上的聯擊,有的是同義詞,如屈原名平,字原,“平”和“原”都有廣平之意。
古人出生三個月以後由父親取名,字則是長大後才取的。名是幼時在家供長輩稱呼用的,成年之後要進入社會,就得另起一個名(也就是字),供平輩和晚輩稱呼。在古時男子二十歲會舉行「冠禮」,結髮加冠,表示成人;女子則在十五歲舉行「笄禮」,結髮加笄,表示成人許嫁。字,是那個時候才取的。
http://www.keyschinese.com.hk/weekly/030331.htm
命名隨著年代的轉變和地域的不同,上述的命名原則,也隨之改變,不知自何時起古人開始在名中加入了輩份,追查族譜就可發現。例如﹕毛澤東,字潤之。毛是姓,澤東的澤就是輩份。他弟弟就叫毛澤民,毛澤覃。只是,跟字一樣現在已經逐步亡少人用了。
除名與字外,古人有的還起個號。號是指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號一般可分為五類,包括綽號,謚號,尊號,年號和廟號。
(二):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尊稱、敬稱和卑幼者對尊長者要稱字,自稱、謙稱和尊長者對卑幼者要稱名;平輩之間,除相熟的朋友可以不拘禮法稱名之外,一般要稱字,否則,稱名道姓,直呼其名,就是不禮貌和不尊重對方的表現。
(三):
起字這已經是一種習俗,古人就是平民百姓,只要是一到成年,就會起字。所謂名字,就是“名”和“字”。
願知識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