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解釋冷戰的成因,並以例子加以說明。

2008-04-22 5:57 am
試解釋冷戰的成因,並以例子加以說明(最少兩個!!!)。

回答 (4)

2008-04-24 5:44 am
✔ 最佳答案
思想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
蘇聯與戰時的同盟國在社會制度和政治價值的看法上,存有基本的差異.所以大旦戰時的敵人軸心國消失,這兩個互相對立的政治體系不大可能進行真正的合作

互不相任-
18-21年間,西方各國干預俄國內戰,於是蘇聯仇視西方大國的程度日益加深
其後,史太林抱怨西方盟國沒有幫助減輕蘇聯人民的苦難,只是坐視蘇聯在東線單獨作戰,直到1944西方盟國才遲遲開闢西線戰場,致使蘇聯的傷亡人數在同盟國中最後慘重
而美國總統杜魯門一直隱瞞原子彈發明的事實,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後,史太林才得悉,可見美國根本不願意跟蘇聯互通機密,美國的舉動增加了蘇聯人的恐懼和猜疑,他們害怕西方國家終有一日會對令他們,摧毀共產主義
此外,由於蘇聯在戰時傷亡慘重,所以史太林對德國懷有刻骨銘心的仇恨和恐懼,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中,史太林希望德國付出巨額的戰爭賠償,以使德國一蹶不振.然而,史太林這項頂求又和西方國家的看法互相衝突,西方同盟國期望德國在民主和和平的基礎上重建
當德國戰敗後,邸吉爾,羅斯福和史太林在1945年2月舉行雅爾達會議,會議中容讓蘇聯解放東歐,雖然這更令邸吉爾和羅斯福擔心蘇聯在東歐擴張勢力,但是為了換取史太林支持對日本作戰,他們不得不接受蘇聯的各項要求
早在戰爭結束前,蘇聯已經將邊界擴張至波蘭的領土,從芬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捷克和羅馬尼亞得到大片領土,蘇聯勢力在東歐的擴張進一步損害了他們西方的關係
參考: 自己的知識
2008-04-23 5:17 pm
冷戰(英語: Cold War, 俄語: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 1945年—1990年)簡單來說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即華沙條約組織(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員國)之間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對抗。這個詞起源於1947年4月16日伯納德·巴魯克在南卡羅萊那州哥倫比亞的一次演說。此外,1946年邱吉爾訪問美國,在這次訪問中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間接表示冷戰的開始。



這場全面的「東方對西方」的戰爭並未真正爆發,最大的原因是由於雙方都擁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衝突可能導致全人類毀滅,因此雙方都儘力避免發生全面的「熱」戰(請見相互保證毀滅),實際上只是在經濟、哲學、文化、社會和政治立場方面產生嚴重對立:西方指責東方不民主、極權主義和共產專制,而東方則批評西方是中產階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東方國家指責西方國家「帝國主義」、「剝削勞工」,而西方國家則稱東方國家為「極權鐵幕」,企圖將民主國家納入極權專制的統治。



冷戰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始,直到1990年代初蘇聯解體為止。韓戰、越南戰爭和阿富汗爭端是幾個東西方國家發生區域衝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數時候只是雙方代理人之間的衝突,在這些衝突中,主要強國只是通過資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國家或組織。這麼做就減少了兩大陣營衝突的緊張性。



美國與蘇聯競爭的一個主要領域就是科學技術,此外還包括了十分隱蔽的間諜戰,和雙方的政治宣傳戰。雖然雙方的諜報系統經常採取秘密的暗殺行動,但是由於核武器的威懾,兩陣營一直沒有發生全面衝突。當然在當時,人們並不清楚,一個地區性的小規模衝突是否有可能引發核戰爭,有鑒於此,每一次的衝突都會引發人們極高的關注。這種緊張態勢幾乎像真正的戰爭那樣改變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國可以算是冷戰中最主要的爭端焦點,特別是柏林。柏林圍牆很可能是冷戰最生動的標誌。這堵牆分隔了東柏林(屬於東德)與西柏林(屬於西德),使西柏林孤立於東德內。



在冷戰後期,歷史學家們開始尋求一種後修正主義的解答。到冷戰結束後,這一派觀點已經占了上風。這派歷史學家並不認為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國應該為冷戰負全責,而是歸咎於雙方的誤解與反應,兩方都應對冷戰負責。後修正主義學者追隨了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的看法,認為美國在歐洲的政策,如1947年對希臘的援助和馬歇爾計劃是必要的。



根據這種觀點,「共產主義運動」並不是西歐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經濟、政治方面的全面戰爭,以及歐洲的社會結構才是其根源。而馬歇爾計劃重建了一個良好的歐洲經濟體系,從而減少了極左勢力在西歐的吸引力。對歐洲來說,經濟援助結束了資金短缺,刺激了對戰後重建的投資。對美國來說,該計劃解決了生產過剩的問題,增加了美國對外出口。北約組織則將西歐國家納入共同防禦體系,從而避免了共產主義的擴張。後修正主義學派不認為共產主義具有擴張性,企圖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們同時認為美國在歐洲的政策在確保歐洲的穩定方面是必要的,從而避免權力向蘇聯傾斜,最終危及到西方的經濟、政治制度。
2008-04-23 2:57 am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1/Cold_war_europe_military_alliances_map_zh-classical.png/180px-Cold_war_europe_military_alliances_map_zh-classical.pn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冷戰時兩大陣營成員圖




冷戰歷史

起源

1947–1953

1953–1962

1962–1979

1979–1985

1985–1991

冷戰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始,隨著八十年代蘇聯的經濟危機,和戈巴契夫的民主改革,促成共產國家倒台,到1990年代初蘇聯解體冷戰正式結束。中國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是幾個東西方國家發生區域衝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數時候只是雙方代理人之間的衝突,在這些衝突中,主要強國只是通過資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國家或組織。這麼做就減少了兩大陣營衝突的緊張性。
美國與蘇聯競爭的一個主要領域就是科學技術,此外還包括了十分隱蔽的間諜戰,和雙方的政治宣傳戰。雖然雙方的諜報系統經常採取秘密的暗殺行動,但是由於核武器的威懾,兩陣營一直沒有發生全面衝突。當然在當時,人們並不清楚,一個地區性的小規模衝突是否有可能引發核戰爭,有鑑於此,每一次的衝突都會引發人們極高的關注。這種緊張態勢幾乎像真正的戰爭那樣改變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國可以算是冷戰中最主要的爭端焦點,特別是柏林。柏林圍牆很可能是冷戰最生動的標誌。這堵牆分隔了東柏林(屬於東德)與西柏林(屬於西德),使西柏林孤立於東德內。



納粹德國的崛起促進了西方盟國和蘇聯在戰時的合作,但從一開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和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美國間的合作就充滿了不信任和意識形態分歧。
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報告稱,即使不考慮意識形態分歧,美蘇兩國在經濟方面的競爭也必然會導致二者的對立。沃爾特拉法爾稱美國和俄羅斯帝國早在1900年時就曾因中國東北的發展產生過對立情緒,俄羅斯帝國因在工業方面無法同美國直接競爭而轉而尋求自身在遠東地區的貿易優勢並竭力排除其他大國,而美國則要求門戶開放,利益均沾。
西方世界對冷戰的研究經歷了3個階段。在二戰結束後10多年的時間內,很少有學者會挑戰美國官方對冷戰起因的看法:即雙方關係的破裂是由於史太林違反了雅爾達共識、蘇聯企圖主宰東歐,以及蘇聯的擴張主義。
但是,之後很多歷史學家提出了另一種觀點:美國企圖保障其在全球的貿易利益才是冷戰最主要的起因。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美國的帝國主義野心如果不是最主要,至少也是與蘇聯的作為同等重要的導致冷戰爆發的原因。簡單而言,史學家對誰應該為二戰期間結盟的美蘇關係的破裂以及冷戰是否是不可避免的這兩個問題上產生分歧。後一種觀點(即美國應該負責)在越南戰爭中達到頂峰,很多人開始認為,美國在道德層面上並不比蘇聯高多少。
2008-04-22 6:01 am
「冷戰」一詞,最早出現於一九四七年初美國政論家斯沃普為總統顧問起草的演講稿中;同年九月,政論家李普曼在出版的題為《冷戰》的小冊子中稱他最早使用該詞,並指出此係起源於一九三○年代希特勒對法國進行的一種「神經戰」,即所謂一種「寒冷的戰爭」。此後,「冷戰」一詞遂廣泛地被流傳與應用。

成因:

第一、意識型態的對立:杜魯門和邱吉爾是西方世界中兩個極端仇視共產主義。

第二、根源在於,蘇美兩個國家都希望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

一九七0年代末期,美蘇之間進入所謂的新冷戰時期。

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開始所謂後冷戰時代。


收錄日期: 2021-04-19 21:28: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21000051KK0290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