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馬禮遜一些知識!

2008-04-22 1:43 am
1.馬禮遜到過哪中國城市
2.那中國城市那時與今有甚麼不同

回答 (2)

2008-04-22 2:01 am
✔ 最佳答案
1 廣州,澳門
2 都先進了

馬禮遜是第一位更正教到中國的傳教士。他面臨的環境,對傳教來說,是十分艱辛的。在馬禮遜之前,亦曾有過一些人呼籲到中國傳教,如英國貴格會的始創人喬治、福克、德國哲學家布尼茨等。不過直到十九世紀,才有馬禮遜的直接行動。

馬禮遜自小受因親的影響,信仰基教。他在1803年,在牧師的鼓勵下入倫敦霍斯頓學院學習禮學。學習期間,馬禮遜開始對海外傳教有感動。1804年,他向倫敦會提出申請,立即獲得批准。

可是,清廷自706年康熙禁止天主教傳教以來,外國傳教人士不准進入中國內地。而當時壟斷東方貿易的東印度公司屬下的船隻,亦因利之所在,不願載傳教士東來,所以馬氏為來中國,須先赴美國,然後由紐約乘船來華。他在1807年9月4日到達澳門,三天後抵達廣州,開始非法匿居,清中國人教習中文,並在中國政府的禁令之下,「偷偷地取得」了四五百本中國書籍,內容包括中國語言,宗教、哲學、醫藥、法律和歷史。對馬氏在研習中國語言文學字方面相當有恩賜。在非法隱居廣州期間,外境相當困難,精神壓力也很大,他甚至一度想離開廣州到南洋活動。

馬禮遜在中國傳教多年,對當時社會有著不少貢獻。首先,馬氏欲聯合基督教各宗派,在中國建立一個沒有派別的基督教,開基督各派合一之先河。他在中國禁傳教的情況下,艱辛地工作了廿七年,卒能打好基督教在華的基礎,可謂到達到「己欲達而達人」,「非爾役人,不役於人」及「愛戈如己」的基督精神,使後來的傳教者,聞風繼起。自816-1839年間,自歐美各地相繼來華傳教的有麥教思、裨治文、衛三畏、理雅各等。他亦成功創立教會,讓更多中國人認識基督教,由初期只有蔡高一人受洗,到後期愈來愈多人相信基督教。到1930年代,基督徒的數目增至400000人。教堂的數目亦增至19231所。可見馬禮遜的努力,為中國奠下了基督教的根基,令中國人對基督教有所接觸。

馬氏在歐洲提倡研究中文,又繙譯不少英文作品,溝通中西文化。他的中文成就,可說是歐洲漢學家的第一人。他完成第一部中文的《新舊約聖經》、《華英字典》及多種繙譯工作,於中西文化的溝通,有著重大貢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顧長聲,在他所著作的《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中指出︰「基督教的聖經全部譯成漢文在中國開始傳播,這是天主教在華活動了二百多年所沒有做的事,而由基督教(新教)把它初步譯成了。基督教的全部教義得以完整地介紹給中國,馬禮遜是第一人。」可見馬禮遜貢獻之大。另外,理雅各博士之繼起繙譯《四書》為英文,並牛津大學中文系教授。此外,其他各國的傳教士後來成為漢學家者亦輩出。如英國的麥都思、湛約翰;美國的裨治文、衛三畏等皆有直接或簡接地受其影響,於中西文化交流有莫大貢獻。後來的傳教士,如李提犘太,更協助創立廣學會,從事繙譯刊印傳教的書籍及紹西洋文化學術的專書,對中國近代思想與科學,均有極大影響。

馬氏與米憐牧師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培養華人以作傳教之準備,為教會在華人社會中辦學、訓練華籍人才之始。其後英華書院遷移來香港,為香港及近代中國培養了不少人少。後來教會辦學之風甚盛,如基督教所辦之燕京大學及聖金會的聖約翰大學,均負時譽,對於我國近代社會、文化及科學,有莫大之貢獻。到1875 年左右,基督教傳教士在華所開辦的學校約有350所,學生有6000人。同時,留學到外國的風氣漸漸開始,最初的留學生為馬禮遜學堂的三名高年級學生容閎、黃寬、黃勝。對於教育方面,有助作育英才,馬禮遜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努力,貢獻甚大。

另外,馬氏的助手梁發努力編印各種傳教小冊子,每逢鄉試時就乘機派發赴考的生員,受其影響最大的為廣東花縣的洪秀全。洪氏赴廣州應失敗後,在歸途中得到這種小冊子—《勸世良言》。他歸去後,經過研究,大受感動,創立了「拜上帝會」,最後引發了太平天國事件。太平天國的制度、發起,都是間接因為傳教而產生的,沒有基督教、馬禮遜的傳教,就沒有太平天國事件。所以馬禮遜的傳教簡接促成拜上帝會的成立及太平天國事件。

總括而言,馬禮遜於中國的傳教,命途多阻。但他不遺餘力的努力,令到基督教得以宣揚。同時,對中國有著不少的影響。
2008-04-22 1:58 am
馬禮遜到過廣州及澳門兩個城市.


收錄日期: 2021-04-15 19:20:3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421000051KK016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