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廟宇
大澳地區廟宇林立,設有關帝、楊侯、洪聖、天后等古廟。關帝廟,從明代起便穩立村內,廟內擺放了一個1739年鑄造的銅鐘,屋頂則綴以精緻的陶製裝飾,除關帝廟外,另有華陀及財神像,楊侯古廟是為紀念楊侯王而建,經修葺後更見莊嚴,在廟宇對面的海灣上有兩塊石碑,建於1902年,是租借新界時勘界所立的界碑。沿大澳道可徙步往具八十年歷史的觀音廟,其建築風格仿效北京的頤和園。鹹魚和蝦膏是大澳最為著名的水產。
棚屋
水上棚屋在大澳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棚屋的建成是因為當時漁民生活上的實際需要。因在以帆船捕魚的年代,每隻船約只有二十呎長、數呎闊。而那便是一家十口或十多口的居所及工作間,實是擠迫極了。所以在大澳附近捕魚的漁民便在永安街後近岸的地方搭建棚屋,以安置老人及小孩,好讓他們可以在安全的境下生活,免受出海可能遇能的危險。年青力壯的成員則可專心工作,棚屋亦同時為漁民提供多一處休息及工作的地方。
大澳涌行人橋
以前,大澳區內尚存一種境內獨有的交通工具------橫水渡,一隻無動力大舢舨,依靠人力拉動繩纜,接載乘客來往涌口兩岸,這種類似人力車的交通工具,對外地遊客頗具吸引力,簡宜是大澳遊酌『賣點』,但隨著大澳涌行人橋落成,這一大澳景色於行人橋啟用後便悄然消失。
新近落成的大澳涌行人橋,主橋築於原橫水渡航線下游少許位置,兩端均有引道連接橋身與昔日等候橫水渡的地方,兩巨型橋墩立於涌上,並裝有防撞屏障,以玆保護。橋的中部為吊橋設計,有纜索及鐵鏈與橋塔相連,可收起以供較大型艇隻駛過,平時機動舢舨在橋下則暢通無阻,新橋於一九九六年九月底落成啟用。
交界碑
大澳象山上的交界碑,見證了香港給英國人統治的百多年的歷史。
大嶼山共有兩座交界碑,分別為大澳寶珠潭以東,象山西麓的嶼北界碑和狗嶺涌狗嶺上的嶼南界碑,用以作為『新界』租借地界線標誌。兩碑基座之上,均刻上其所處地理位置,同為東經一百一十三度五十二分,為一九零二 年英國海所修築,至今已接近一百年歷吏。
其中一座石碑的內文如下:『此界石安豎在大嶼山南方,即東經線一百一十三度五十二 分。自此界石正南潮漲處起點,沿大嶼山西南面一帶海岸,向南直至北緯線二十 二度九分。大英一千九百零二年,曾帶霸林保兵艦水師總兵力,會同本艦員弁等 ,勘明界址,共立此界石。』